正文 第41章 購物娛樂有學問—正確應對旅行中的購物娛樂(1 / 1)

旅遊途中,導遊經常安排購物會讓遊客有意見,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地方,都有吸引外地遊客的特色商品,有些還是值得消費的。

如何幫孩子挑玩具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玩具更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環節。不管是帶孩子旅遊,還是出差,我購物的一大內容就是幫兒子買玩具。

記得兒子讀初一時我到上海出差,幫他買了一套科學實驗玩具。在香港,我們到尖沙咀海港城內的反鬥城前後去了七次。

反鬥城非常大,全是兒童玩具,品種特別多。給孩子買什麼玩具呢?我向來不買電動玩具,既費錢又易損,一般買拚接玩具。兒子兩歲多買的塑料拚接玩具現在還在。第一次逛反鬥城,我們就看中了一個美國產的拚接塑料玩具,與普通塑料玩具不同的是,這套玩具有轉輪、皮帶、發動機,塑料零件。如果全套買下來,需要2000多港幣。我很想給兒子全買下來,可我當時旅遊香港的總預算也就這個數吧。沒辦法,囊中羞澀。

我們在反鬥城徘徊了許久,咬咬牙,買了這套玩具中最核心部分:發動機、車輪和非常少的零件,大概二三百港幣。買回去後,兒子很投入地去玩,可惜零件太少了,連一個最簡單的車都拚不起來,我隻好二進反鬥城。就這樣,我七進反鬥城,一次花幾十元增加零件,兒子終於可以隨意拚交通工具了。這麼前後一折騰,還是花了不少錢買這套玩具。沒玩多久,兒子就能嫻熟地拚接各種交通工具了,也算物有所值吧。

買玩具,偏重動手動腦型的,對成長中的孩子有幫助。兒子的玩具多屬於這類,他很珍惜他的玩具,很多玩具還保留到現在。到如今我還保留著進商店逛玩具櫃的習慣,盡管不會再買了,但了解一下有什麼新奇的玩具上市,對從事孩子教育工作有好處。小孩的玩具都很有創意,看看設計者的創新,也是一種享受。

有次上完課,有位家長問我他孫子初一了還玩玩具該怎麼辦,我說讓孩子玩些益智的玩具有益無害呀。

挑選紀念品學會收藏

出門旅遊,在當地旅遊紀念品商店買些有特色的小東西帶回來很不錯,但也可以選擇一些不花錢的物品做紀念品,比如到三亞海灘抓一把潔淨細膩的沙,在玉龍雪山下的黑水河裏舀一瓶清澈見底的聖水,在小三峽撿幾塊鵝卵石……帶著這些東西回家,放在家裏特定的地方,十幾年積攢下來,也是相當不錯的收藏啊!

時間久了,積攢的東西多了,適當時候可以為孩子辦一個旅遊收藏展,碰到有價值的東西收藏下來,說不定孩子以後還是個收藏家呢。

追求新奇開拓視野

旅遊中學會體驗新奇,大膽嚐試接觸平時沒有見過的東西,增加孩子的閱曆,即使這些東西會給我們帶來暫時的恐怖與不適。

在香港海洋公園,我帶兒子去看動感電影。我們坐的椅子,能根據電影的劇情發展不停地來回搖動,有時會覺得自己真要掉進萬丈深淵,驚恐得情不自禁地大叫,但受驚嚇後發現沒事時又非常開心,對恐懼有了新感受,4D動感電影在二十世經九十年代中期還是很前衛的。

看前不久電視台播放神秘瑪雅人消失的專題片,勾起了我們對香港遊的一段回憶。當時在香港,我們就看了一部《瑪雅文化》電影。那個曾盛極一時的南美文化發祥地忽然瞬間消失,當時是個謎,現在仍然是個謎。這個謎引起兒子對人類社會中諸多謎團的興趣,從而為兒子打開了又一扇看世界的窗子。旅遊中新奇的體驗會讓人記住一輩子。

觀賞特色演出

外出旅遊,我很喜歡觀看當地的特色演出。特色演出是集中領略當地文化特色、感受風情的絕佳機會。談到特色演出,就不得不提到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

以山水實景為表演舞台的《印象劉三姐》,應該是第一部。在重重疊疊的山巒中,在水波蕩漾的湖麵上,由當地農民、漁民組成的龐大演員陣容,排山倒海般地出現在觀眾麵前,確實讓人大感震撼,那種視覺上的衝撞與天人合一的融合,吸引著前來桂林旅遊的客人們每天都把劇場塞得滿滿的。

《印象麗江》以遠處的玉龍雪山為背景,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室外舞台,舞台大到可以幾十匹馬在上麵奔跑。為預防麗江的多變天氣,觀眾每人配發了一個坐墊和一件雨衣。看實景演出要坐後排,看的是場麵與氣勢。

《印象麗江》表現的是玉龍雪山周邊少數民族的生活,一二百個納西族漢子的喝酒歌,狂野、奔放,充滿了陽剛之氣;“祈福儀式”中,部分演員走進觀眾席,帶著觀眾一起,雙手合並,微微低頭,向不遠處的玉龍雪山祈福。

全場屏住呼吸、神態莊嚴,浮躁的心頓時寧靜了下來。

幾乎每個人都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滌。這就是《印象麗江》與《印象劉三姐》最大的不同,它在內容上更具震撼力,彌補了實景遜於《印象劉三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