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論語之緣(2 / 2)

陽明學派發軔於中江藤樹和他的弟子熊澤蕃山(公元1619年—1691年),倡導王陽明的“良知說”,陽明學派以良知、良心為依據,良知所視,苟為善為正,有明顯的主觀惟心主義。認為良知之德可以釋個人之性能,可以辦世界之實在。德川幕府晚期,朱子學止於廟堂、貴族、社會上層;而陽明學派則廣泛散布於社會中下階級,甚至被視作“晝朱夜陽”,即表麵看似遵從朱子,實際上信奉陽明學說。德川時代的儒學教育尉為大觀,學塾林立,名士眾多,後來明治維新的一批大將無不是受此浸潤,影響和推動德川後期的維新運動。澀澤家族所在的深穀町有良好的儒教傳統,基本上是村村有塾,幼不失讀,被稱作“論語之裏”。經常有遊學先生背著線書藤箱遊村串戶講學,而這些儒者則成為村裏最受歡迎的上賓,都有好茶好飯招待。榮一的叔爺爺澀澤仁山曾經在家興塾授徒,本族的子弟基本上就在族內私塾裏就讀,也有慕師前來求學的外族子弟。後來成為著名儒者的桃井可堂,就曾經在澀澤家族的私塾裏啟蒙。桃井可堂是江戶時代末期的思想家,激烈的變革派。

榮一的家學環境如此,本人又天資聰慧,強聞博記,進步很快。父親也很開心,說學問學問,要邊學邊問,論語開篇講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學與用要結合起來,學的目的在用,學了不用等於把學問還給先生了。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老師,幼時的教誨看似平淡無奇,但可能對他或她的一生發生持續影響。後來,父親被村民選為名主即村長,是德川政權的基層組織頭目。名主不脫產,又沒有俸祿,但是社會地位顯著提高。江戶時代的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家,人分四等:士農工商,士為統治階級,包括武士以上的各級統治者。士以下的農、工、商屬於被統治階層。農、工、商層麵的庶民,不可以佩刀,名前不可以冠姓氏。從社會地位來說,農工商又依次遞減,商人社會地位最低,見了武士,得低頭讓路,退避三舍。否則武士可以先斬後奏。名主雖然不是武士,但被允許冠姓,出門可以隨身帶刀。名主有很多公益性勞動,治安、征稅納貢、道路堤防橋梁等等,都要出麵協調。自己家裏的事一點不能少,自己家境不好村民還不選你。時間實在不夠用,父親把指導兒子的工作托付給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優秀青年—尾高淳忠。

這一年,父親已教榮一學到了《論語、裏仁篇》。

《大賈》最新章節由創世中文網首發,玄書屋轉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