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玉,是一種從天然植物中淬提取介乎於液態與固態之間的染料,其色澤從淺藍至深靛,形態如肉皮凍那樣晶瑩剔透,故曰本人稱之為藍玉。藍玉,一般由紺房即染房的染匠用來染製麻、棉、絲織品,屬於委托加工之類。就是百姓人家把織成的布匹或縫製好了的衣物交於紺房,染製成想要的那種顏色。在現代化學染料出現之前,幾千年來,這個過程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須。其品質的關鍵,還在於製作藍玉的工藝。工藝決定品質。榮一家有世傳藍坊。
製藍,在中國有3000多年的曆史,大約在六世紀左右傳入日本。周朝製定等級禮儀時,將靛青染製的青藍色規定為平民百姓的服色,靛和藍進入尋常百姓家。種藍和製澱周期長,技術微妙。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凡藍五種,皆可為澱。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名莧藍,種更佳。凡造澱,葉者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入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攪衝數十下,澱信即結。水性定時,澱沉入底。近來出產,閩人種山皆茶藍,其數倍於諸藍。山中結箬簍,輸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曬幹者,日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先和,每日手執竹棍攪動,不可計數,其最佳者日標缸。蓼藍種植和製藍工藝江戶時代十分盛行。十九世紀中葉,全日本“海藍寶石”年產量達到十五萬至二十萬表(每表=4鬥=60公斤),作坊同業之間品質競爭激烈。
藍葉主要產於山穀陰潤肥沃地,每年五、十月份有兩季采收。江戶時代,藍葉的主產地是德島的吉野川流域。該地處峽穀地帶,土質肥沃,氣候濕潤。利根川流域也是重要的藍產地,沿岸的武州一帶幾乎家家種藍,一個村子就有一至兩個製藍作坊。這裏的藍染料主要供給下遊的“紺屋”也就是染房使用,染好的織物大部分銷往江戶城即現在的東京。
榮一的父親元助是製藍高手。他們家作坊選料仔細,發酵的時間把握準確,製成的藍玉色澤晶透均勻,品質穩定,且銷售價格又公道,故在坊間有好口碑,一直銷路順暢。但光靠自己家種植的原料還遠不能滿足需要,大部分靠種植戶供給。因此,每年都要外出采購一批藍葉。榮一小時候喜歡跟著父親觀察,耳濡目染,加上父親的點撥,學會識別藍葉品相的本領。他知道什麼樣的葉子出汁率高,什麼地方產的葉子采出率高,藍葉分幾等,每等價值如何。十四歲那年,父親因故外出,委托他和爺爺一起出門購葉。他見爺爺年老不便,堅持自己獨立地出門采買。他跑到附近的五、六個村莊,同莊戶洽談。開始,有人還欺他年少;但見這少年看樣、論價、定貨,頭頭是道,也不得不服氣。回來後,得到父親和祖父交口稱讚。此後,每年他都要參與,分擔家長的負擔。
十六歲時,他已經可以完整操作購銷業務了。附近方圓數十公裏的群馬、秩父、上州地區,一部分采購售出就由他來承擔。銷貨是經營藍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下遊染坊直接麵對市場,年景好壞對染料的需求量影響大,不景氣時染坊就會對藍料非常挑剔,雞蛋裏挑出骨頭來,從價格到結賬,十分計較糾纏。榮一每次出門賣貨,都要認真準備。他把上年的價格、周圍藍坊的價格都記在一小本上,以便用戶作價時參考。一次,他到群馬的一個染坊去賣貨。本來是一個老客戶,價格原先也有議定,但對方臨時變臉,堅持要一石壓價五十厘錢。究其原因,坊主說江戶的商家壓了他的價,染坊基本要賠本。榮一覺得奇怪,是年年景不差,江戶商家怎麼可能把價壓得如此低廉呢?坊主說,我們是老客戶,不信我把賬單拿給你看。榮一接過賬單,拿過算盤把幾筆流水攏一攏,發現了問題。原來,江戶商家第一筆交易中把運費重複計算了一次,染坊主人沒發現。此後每次都依例將這筆費用列入產家負擔,幾單做下來,染坊基本不賺錢。榮一心想,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商家都要作弊,可見商人利欲薰心。他讓坊主拿來毛筆和紙,把那幾筆流水清單拆開,一筆一筆算給他看,把運費一塊用毛筆畫了一個圈,然後對坊主說,你可以拿這個賬單去找商家重新結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