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大阪的風物,小田興奮起來。
“你知道吧,我們關西人喜歡大阪如同你們關東人作興江戶一樣,都以來過大阪而自豪。”小田這麼一說,讓榮一想起第一次去江戶的情景,恨不能一天就把個江戶逛遍。結果,走了五、六天也沒把江戶全走到。榮一問今天怎麼逛?小田說我有一個表兄在堂島米會所做事,我帶你上那邊瞧熱鬧。
二之丸離堂島不近,沒有其它便捷工具,兩人隻好邊走邊聊。
“大阪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城市,它原名稱作‘阪’,是高坡的意思。因這個阪字,拆開來是‘士反‘,武士造反嘛,故改為現在的阪。所以這城市一直與戰火與繁榮聯結在一起。”小田娓娓而談。
在江戶幕府鎖國之前,大阪是來自韓國、中國等亞洲其它國家的遊商訪問日本的一大門戶。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知識、手工藝品、以及製陶、冶金、建築及工程方麵的新技術。伴隨著佛教從中國、朝鮮的傳入,聖德王子於公元593年在大阪興建了四天王寺。該寺於是成了與亞洲其它國家開展國際交流的基地。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的飛鳥遷至大阪。他建造了一座名叫“難波宮”的宮殿,是日本現存的一座最古老的宮殿。盡管後來日本首都又先後被遷往京都、奈良、鐮倉、最後遷至江戶,而大阪則始終是日本的副都。
14世紀時,接連不斷的戰火給大阪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1496年,一個名叫“蓮如”的高僧在大阪上町台地的高崗上建造了“石山禦坊”,後來人們稱之為“石山本願寺”。“石山本願寺”成為了抵禦敵軍進攻的堅固堡壘,它既堅不可摧又可將周圍的景致盡收眼底。室町時代後期,織田信長看中了大阪的上町台地,這裏既有大和川和澱川提供的充足水源,又有著國際交流的悠久曆史。織田深信:占領這塊土地即意味著征服全日本。“石山本願寺”大部分毀於持續了十年之久戰亂。後來,豐臣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事業,立足於他在大阪的基地,統一了全日本,並在於1583年建造了大阪城。然而,1614年冬季至1615年夏季爆發與德川之間的大戰,再次使大阪城化為灰燼。進入德川時代,雖然幕府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但大阪卻憑著無可替代的曆史、地理優勢又重新站了起來,並很快地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經濟中心。
江戶時代日本的三大城市,京都是皇族之城,江戶是貴族之城,而大阪就是一座市俗之城。幕府末期,那兩大城市在風雲爭霸的時候,大阪在悄悄加速發展。說來有趣,德川家族本意是抬江戶,抑大阪的。他把全國各地大名都趕到江戶城建基地,實行一國一城政策。每個藩國隻能有一座城池,以此削弱和控製大名們的經濟實力。不想幾百年下來,把江戶城建成了一個純消費性城市。一個三百多萬人的城市巨大的消費靠誰來供給,大阪商人們主動承擔起來。大阪集聚了幾乎全日本的生活必需品,如大米、海鹽、清酒、醬油、棉花、燈油、茶葉等。通過瀨戶內海,這些物資再發散到全國各地。僅大米一項,年轉口量就達到百萬石。因此,大阪又被稱為“天下廚房”。
這個城市是商人的天堂,到處彌漫著甜熟的商業的氣息。沿路店鋪林立,彩幡飄揚。路上行人如織,花枝招展。
榮一二人走著走著,不時地有各類店家夥計派發名帖,衣食住行,樣樣都有。這種官場使用的東西,競被這些商人用來廣告。榮一覺得十分新鮮,一張一張地收起來。小田笑語,“不必收了,待會拿不了。”
越過澱川橋,就進入中之島的地界。沿著澱川到入海口,一幢幢高大的倉屋鱗次櫛比,甚為壯觀。小田介紹到,這些都是各藩的“藏屋敷”。所謂“藏屋敷”就是“中轉倉庫”。通過此一機構,各藩國將貢米換成銀錢,實現商品增殖,因為幕府在江戶是絕對禁止米錢交易。“這一類藏屋敷都是官辦機構,算是官商。”小田說,真正的大主不是他們,而是鴻池、本間家族那些富可敵國的豪商。本間家族是世代米商,家族所在地山形縣是日本大米主產地之一,本間家又是當地最大的稻米生產莊園。當年本間宗久在家鄉山形縣出羽和大阪堂島之間每隔一定距離就修建了一所建築物,類似中國的烽火台,讓人在上麵搖動旗語,用來及時傳遞生產和交易的信息。說起這些豪商來,小田眼中充斥著羨慕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