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朗廬(1 / 2)

>  說起朗廬,榮一還真有些耳熟,大約是在平岡處一次談話時提及。朗廬姓阪穀名素八郎,朗廬是他的號。此君生於1822年,備中國川上郡人氏。他5歲入塾,10歲遠遊江戶學習漢學,22歲又在大阪其伯父處兼學蘭學。所謂蘭學就是西學。其前半生大部分時間是學與遊,他遍訪名山大川和碩儒名流,廣交天下有識之士,明確持開國觀點。朗廬既不願意從政,更不可能攪到攘夷潮流中,故在40歲時返回鄉裏,在一處名日“興讓館”的鄉塾任館主。

興讓館離江原村有幾裏地,榮一讓代官提前打了招呼,挑個晴好天氣,來到學館。

朗廬聞知領主家臣到訪,早早休館,帶領三、四個塾師站在院門恭候。榮一一行到後,見學館提前放學恭迎,連說不敢當。朗廬把榮一等迎進院內,客氣地問道,大人要不要先瀏覽一下敝舍?榮一恭敬地說,請先生指引。

此時的興讓館規模不大,有七、八間大房子呈之字形,外麵用木柵欄圍圈了一個院落。正對院門是一間主教室,其校訓就正麵牆壁上。隻見那是幾行遒勁漢字楷書: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榮一隨口念誦,稱讚道,興讓館果然名不虛傳,其校訓出自淵源啦。這五段話涵括了聖人對倫常、學問、修身、處事、接物論述之精要,學子熟誦之,受益終身啊。朗廬笑接話到,此校訓非本館獨創,轉引自朱子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乃是朱子親自為白鹿洞書院定製的規則,自然簡明扼要。“果然如此”榮一喃喃道“這書法出自那位高人,頗有顏楷風骨。”榮一又問。旁邊一教師說“這是館主親筆所為”。榮一由衷地讚嚐到“佩服佩服”。朗廬忙應到“見笑了”。說著,將一行人帶到一間辦公兼會客的房內,幾人分主賓依次落坐。

趁著大夥閑聊之際,榮一暗自打量朗廬來。隻見他四十出頭年紀,身材魁梧,麵色栗中泛紅,雙目炯炯有神。乍一看,完全不似一介學貫中西的書生。旁邊塾師介紹道,館主主張亦學亦農,親自耕種校地,平素衣著甚是隨性。一日一京都學者前來拜訪,見一人赤裸拉犁耕地,問到,牛人,朗廬館主在哪?館主道,在下便是。眾人聽後,轟堂大笑。朗廬也燦然一樂到:是名士,自風流。

朗廬到底是飽學之士,這樣的接待分寸拿捏的很得體。酒宴中,他捧出四壇清酒,說得知大人要來視察,寒館無以招待,這幾壇酒是我讓學生回敝舍取來的,也算是家傳秘製吧。請大人品嚐。打開一個青色陶罐,即刻滿室飄散出酒香。那酒倒入盅內,隻見色澤如玉,液體微黃。榮一見狀,心裏判斷這是陳年呤釀,上品好酒。就著酒話,大家便七嘴八舌地猜這酒的窯齡。有說五年的,有說七年的。最後,大家說榮一見多識廣,要他來猜說酒齡。榮一笑到,至少十年。朗廬說,大人果然好眼力,這就是家藏十年陳釀。於是,眾人一笑,就酒下菜,邊吃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