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群雄彙(1 / 2)

>  但凡任何一個大阪商人聞說這麼一群人坐在一張桌子上,都會斷然否定:“不可能”。如坐在一起了,那純屬偶然。

榮一在拿筆寫下幾位來賓名字時,隻是根據他們的實力、聲望和影響力。給古河的感覺,就是找幾個在實力上能壓住了泉屋的大佬。當然還有腹語,這些人是他此行想見到的。對這幾個大佬之間有什麼恩怨情仇,他一概不知。真所謂無知者無畏也。如果讓大島來列這個名單,打死他也絕不會把這些人拽到一起的。

大佬中排第一的當屬三井家族。祖籍伊勢的三井家原本是裁縫出身。其家祖三井高利十七世紀中葉在京都藥師町開“吳服店”,聲名鵲起。此時江戶城在德川幕府開埠後,人氣漸旺,遂在江戶本町又開一家名為“越後屋”的吳服店。老高利的兩個兒子三井高平、三井高富分別執掌京都、江戶兩地。這在當年就是連鎖經營了。由於吳服生意興隆,在支付過程中就出現了金、銀、銅兌換問題。於是,三井家分別又在京都和江戶開設了“兩替店”。後來他們發現,兩替店貨幣兌換中的利潤遠高於手工縫紉。漸漸地,兩替店由付業上升為主業。十七世紀末,三井正式進駐大阪,在大阪高麗橋開設了“兩替店”。並且起步伊始就搭建了一個高平台----利用多年在江戶積累的人脈,拿到了幕府貨幣兌換的特別授權,成為人人夢昧以求的“公金為替”的“禦用達”。從此以後,幕府每年四百多萬石收入中的一部分在大阪分發變現,都經由三井家打理。這塊資金由三井無息占用,為三井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並自此一飛衝天。活了七十二歲的創業者三井高利在睡夢中經常笑醒。但老高利白天很清醒,在他那一代便製定了“三井家法”,強調了團結合作、嚴禁奢侈、厲行節約、選賢任能等。在家族企業的存續上,三井明確長子為宗,次子以下分家後不能使用“三井”的名號,必須改換門庭、另立名號。故三井家族經曆一百多年的發展,像一棵鬱鬱蔥蔥的大樹,活力十足。這棵大樹的主幹是三井宗室,那些枝枝丫丫就是有血緣關係的“分家”、以及無血緣關係的別家。

了泉店就是三井的“分家”。

宗家和分家之間各行其道,自負贏虧,隻是在特別重大的問題上進行合作。三井宗家是“禦用達”,專司幕府的生意,心無旁鶩。了泉店做的是民間生意,兩家分銷渠道不同,平常也少有來往。

鴻池家族是大阪土生土長豪富,以釀酒起家,早年在攝津開辦“鴻池屋”酒坊,發明了“清酒”,長期壟斷了江戶、大阪的清酒生意。因做酒而涉足大米運輸,開展了航運事業。後來發展兩替業,多年在大阪兩替行中占統治地位。由他們經手借貸、打理財務的藩國達到三十多個,其富裕程度可想而知。

住友家族是以煉銅發家,在長期的生產中摸索出了“析銀”技術,把銀從銅中分離出來,實現了精煉,獨享了這項技術帶來的豐厚效益。在此基礎上,住友家以大阪為大本營,在京都、長崎等地設立了以精煉銅為主的“泉屋”。其品質的獨創性使住友成為幕府鑄幣的依賴對象,簡單的說,它生產出來的就是錢。住友富可敵國。

這三大家族在大阪商界分三足鼎立之勢,各行其道,各霸一方。表麵大家和和氣氣,私下互不賣帳,生意上大家互不往來,幾乎沒有人看到他們三家能坐在一起。

榮一們來到酒店時,大島己按照榮一的部署,把先到的一撥客人安置下來。

這家名為“八百善”的料理店,總店在江戶,是幕府和藩國們宴請的首選,是個百年老店。它有一個明顯區別其它食坊之處,就是“進店隨我”。客人隻需報來身份、數量、年齡,一切均由店家安排。許多人初始不甚理解,認為是行大壓客,但吃一次下來就佩服的五體投地。

“八百善”的店麵很古樸,遠離鬧市,臨江麵海獨居。一排石木結構的和式平房,一個造型簡潔的鳥居,在綠林掩隱中,乍一看頗為斑駁陳舊。進入店內,才發現迷宮一樣別致。居中是一個開放敞亮的料理操作間,四麵通向大小不等的客室,所有的來客都須通過中心操作台,便於廚師觀察來賓的狀況並看客下單。

古河預定的房間是兩個四疊長連通房,中間用梭動花門隔斷,左邊走廊麵海,右手臨窗。時值仲夏,月色曼妙,海風輕柔,樹影婆娑,榮一不禁歎到“真是個宜人的去處。”他把古河喊到旁邊,如此這般的交待一番,於是,兩人分別來到兩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