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情: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1)(3 / 3)

例如,一位由城市學校轉到其他地方學校的小學男生,馬上就厭惡過去所喜歡的短褲,讓母親感到奇怪。後來聽本人說,以前學校的男生多半穿短褲,而現在的學校誰也不穿短褲,如果他穿短褲就會“引人注意”,並被嘲笑。在這一地區的孩子中,“穿了短褲就不像男生”是潛在的行為準則。

由於孩子之間有獨自的一套準則,父母強製性地製約孩子的行為,不僅會傷害孩子的麵子,還會給其他小朋友留下“他是不能信守夥伴之間的行為準則的無能的家夥”的印象。這樣便不僅是傷麵子的問題,孩子可能因此被夥伴們排斥,這將妨礙其將來在社會上的發展。

因此,沒有極特殊的情況,大人不要在小朋友麵前指責自己的孩子,而要選擇在隻有他一個人的時候,對他進行提醒,這時孩子就會產生誠心誠意聽取批評的心理狀態。

誇獎的奧秘:讓孩子樹立必勝信心。

一位大公司的部長五音不全,最怕唱卡拉OK。據他說,他是在小學二年級時發現自己五音不全的。那時學校要進行唱歌考試,他在家裏練習時,他媽媽說:“你唱得有些走調。”這句不經意的話使他完全失去了唱歌的自信心。

就是由於這樣一句話,使孩子喪失了自信和上進心。這種封殺越是出自孩子所信賴的人之嘴,所受到的衝擊就越大。

我們知道,人一受到誇獎心情確實會變好,會發揮比平時更大的能力。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這種誇獎的話有時具有很大的效用。尤其受到自己所信賴的人的誇獎,孩子就更加努力。當被誇獎的期望落空時,孩子的那種失落感之大,是大人們難以想像的。

有一位母親反省說,她有一個比較小的公司,自己是一位經營業主。有一天中午,正當她收拾完要出去上班時,上小學的兒子從學校回來說,“今天我測驗得了100分”,並高高興興地把卷子拿給她看。可是她隻想著怕誤了處理重要工作的時間,便掃了卷子一眼說“好哇”,就急急忙忙地走了。從這以後,孩子與她接觸時的態度就有些疏遠,學習時也顯得不用心。她覺得有些不正常,想來想去便想起了考試分數這件事。“那時我滿腦子想著工作,雖然對孩子說‘好哇’,但隻是敷衍的一句話。”這位母親感到很後悔。

的確,當時孩子一定希望與母親共享得了100分的喜悅,然而由於沒有被重視,孩子失去了對母親的信賴感和學習的積極性,這給孩子心理造成的消極影響是很大的。

還有些原來不愛學習的孩子,當自己開始主動努力學習並主動幫助父母做事的時候,大人無意識地說“哎呀,真少見”、“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這是刮的什麼風”等,也會對孩子的積極性造成打擊。

在家長剛開始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衛著:“我才不笨呢!”因為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

但家長若總是抱怨孩子笨,孩子漸漸就開始相信自己笨了。有的家長數落起自己孩子的缺點就像介紹係列產品似的,逢人就講,不厭其煩。

直到有一天,家長說他笨,老師說他笨,左鄰右舍也說他笨的時候,他就堅信自己笨了。家長終於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預期完全相反的報應。

哈洛克所進行的著名實驗對此予以證實。他將兒童分為控製群、讚賞群、責備群、無視群等四個組,連續5天讓他們進行加減運算。第一天四個組的平均得分大體相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鼓勵說“隻要幹就能做好”的那一組成績上升了。而其他組的平均得分幾乎沒有上升,到了第五天就出現很大差距。這種差距的出現,隻是由於讚賞群的孩子認為“自己是受重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