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人緣——真誠的友誼(3)(2 / 3)

愛心是可以傳遞的在一幢陰暗陳舊的筒子樓裏,垃圾無處倒,在樓下堆得到處都是。更為糟糕的是,樓道裏的燈,不是燈口張著,就是燈泡壞了無人換。公用的通風窗年久失修,玻璃破碎,有的扇柄脫落了,刮風的時候,就“吱吱”作響,煞是嚇人。

仿佛大家早已習慣了這裏的邋遢和髒亂,居然能夠相安無事,感覺不出有什麼異樣。

一天,一個年輕姑娘來到這裏,住進了底樓的一間住房,準備當作新婚的住房。女孩整天樂嗬嗬的,充滿了熱情,她先是用掃帚把門前的樓梯掃幹淨,又買了塊玻璃換在公用通風窗上,然後踩著凳子,把樓道的燈修好,扯上一根拉繩,讓進出樓道的人都能方便地開關。不僅這樣,她還找來兩個朋友,一起推著小推車,將樓底下散置的垃圾向外清理。看著她們這樣忙活,有些人感到難為情,也從家裏拿出鐵鍬幫著她幹起來,隻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整幢樓周圍的垃圾便被清掃一空。

奇跡就是從這時開始出現的:過了不幾天,女孩居住的這個單元一至六樓走廊的燈都漸次亮了,破損的窗戶也都自覺地被人修好。夜幕降臨的時候,暖融融的燈光從樓道的通風窗戶裏照射出來,那麼祥和,那麼溫暖。

仿佛積極的情緒容易感染一樣,這個單元全新的改變以及因此產生的美好與融洽氛圍慢慢地在整個樓層滲透和蔓延開來。人們驚奇地發現:今晚這家門前的燈又亮了,明晚那家門前的燈又亮了;人們拎著垃圾從樓道出來,再也不像以往一樣隨手一擱;而是自覺地向街道對麵的垃圾箱走去。

女孩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點付出,卻讓整個樓層換了模樣。這不見得有什麼稀奇,因為世俗的觀念,人們漸漸地習慣了在苟且和推諉中度日,對一些事不關己的東西采取了漠視的態度。其實,在大部分人的內心深處,還是湧動著對真善美的渴求和期盼,這時,隻要有一點火花冒出來,就會點燃他們心中沉睡的蠟燭,讓善良之火熊熊燃起。

很多時候,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缺少的就是這樣的火花:眾目睽睽之下逞凶的歹徒,列車上伸向無辜者錢包的肮髒之手,光天化日之下射向鳥禽的獵槍……倘若有一個人站出來,就會激活很多麻木和膽怯的心靈,製止罪惡的發生。

那是個炎熱、晴朗的夏日。修道院派修女奧麗斯去給山下一位老漁翁捎個口信,但漁翁不在家。

在返回山上的途中,她來到一處可眺望大海的地方。她從沒見過海水像今天這樣湛藍,船帆像今天這樣潔白。癡迷的她向地平線方向眺望了很久。

就在她將要離開時,她忽然發現距海灘一英裏遠的礁石上躺著一個人。

奧麗斯急忙來到海灘,鞋也沒脫就趟進海水,向那人走去。到跟前時,她看出那是個16歲左右的男孩,長著金黃頭發,又高又瘦。他一動不動地躺著,頭上有一道很深的傷口。她聽了聽他的心髒,他還活著。她忽然想起年輕時那個因為救她而再也沒有上岸的青年。她想背他上岸,但他太重。怎麼辦呢?漁翁家裏空無一人,修道院又太遠,她不可能在海潮湧來之前去修道院喊來幫手。

於是她坐在他身邊,幫他洗淨傷口,然後脫下身上的黑袍,墊在男孩的頭下。她又聽了聽他的心髒,想喚醒他,卻做不到。她便開始祈禱上蒼。海水逐漸漲了上來,她已打算和男孩一塊兒死了。就在這時,男孩發出一陣咕噥聲,片刻後他蘇醒了,向四處望了望,坐了起來。

“你得趕快向岸上遊去,”奧麗斯說,“海潮就要來了。如果你呆在這兒,會被淹死。如果你現在遊,還能趕到岸上。”

他掙紮著站了起來。

“你必須遊。”奧麗斯又說了一遍。

“我——我不想回家了,因為我偷了別人家的東西,我不願看到憤怒的母親。你怎麼知道我在這兒的?”

“我路過這兒,看見了你,當時水還不深。”

“你——你不會遊泳?”

“嗯,不會。”

“你本可獨自上岸的,卻一直呆在這兒救護我?你不知道海水會湧上來嗎?”

“我老了,日子不長了,你還那樣年輕,你母親……”

男孩跪下來向岸上望去,仿佛在目測距離。

“把你的鞋子脫下來好嗎?”男孩說。

她看著他,仿佛不明白。

他解釋說,隻有這樣才能使兩個人都上岸。他是個遊泳好手,但如果她穿戴太重……她立刻照他說的辦了。在兩個人的努力下,他們終於遊上了岸。

哈佛家訓愛心是可以延續的,善良是可以傳遞的,奧麗斯修女以自己的至善之舉,換回了男孩的善良之心。人間的美好,就是由一個又一個善良的心構築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