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人緣——真誠的友誼(3)(3 / 3)

善心更需善為12歲的英國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不幸罹患骨癌,準備截肢。手術前,埃利的親朋好友,包括她的觀眾聞訊趕來探望。這個說:“別難過,沒準兒會出現奇跡,還有機會慢慢站起來呢。”那個說:“你是個堅強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們都在為你祈禱。”埃利一言不發,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謝。

她很想見到戴安娜王妃,她優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讚美,誇她像“一隻潔白的小天鵝”。一天,戴安娜王妃終於在百忙中抽時間趕來。她把埃利摟進懷裏說:“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傷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夠了再說。”

埃利一下子淚如泉湧。自從得了病,什麼安慰的話都有人說了,就是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埃利覺得最能體貼理解她的就是這樣的話!

戴安娜以她的這種獨有的、關懷別人的天賦,給人的感覺永遠是那麼慈善溫柔,極具親和力,無人能夠代替。

當別人遭遇坎坷磨難時,我們根本幫不上什麼忙,有時就靠某句簡單的話去安慰一下。其實,就是這樣樸實的話才最能溫暖人們脆弱的心靈。可惜,這一點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的。

狄更斯太太是小鎮上的一位小蔬菜商。在經濟大蕭條時期,食品和錢都極度緊缺,物物交換就被廣泛采用了。

在鎮上,有幾個家裏很窮的孩子,他們經常去狄更斯太太的小店。不過,他們並不想購買什麼東西,隻是來欣賞那些在當時非常珍貴的物品。盡管如此,她總是熱情地接待他們,就像對待每一個來買菜的大人一樣。

“你好,巴裏!今天還好吧?”

“你好,狄更斯太太。我很好,謝謝。這些豌豆看起來真不錯。”

“可不是嘛。巴裏,你媽媽身體怎麼樣?”

“還好。一直在好轉。”

“那就好。你想要點什麼嗎?”

“不,太太。我覺得你的那些豌豆真新鮮呀!”

“你要帶點兒回家嗎?”

“不,太太。我沒錢買。”

“你有什麼東西和我交換嗎?用東西交換也可以呀!”

“哦……我隻有幾顆贏來的玻璃球。”

“真的嗎?讓我看看。”

“給,你看。這是最好的。”

“看得出來。嗯,隻不過這是個藍色的,我想要個紅色的。你家裏有紅色的嗎?”

“差不多有吧!”

“這樣,你先把這袋豌豆帶回家,下次來的時候讓我看看那個紅色玻璃球。”

“一定。謝謝你,狄更斯太太。”

每次狄更斯太太和這些小顧客交談時,她的女兒凱蒂就會默默地站在一旁,麵帶微笑地看著他們談判。她十分熟悉母親與他們之間這種遊戲。鎮上還有兩個像巴裏一樣的小男孩,這三個孩子都家境貧寒,他們沒有錢買菜,也沒有值錢的東西可以交換。為了幫助他們,又顯得自然,狄更斯太太就這樣假裝和他們為一個玻璃球討價還價。就像巴裏,這次他有一個藍色的玻璃球,可是狄更斯太太想要紅色的;下次他一準兒會帶著紅玻璃球來,到時候狄更斯太太又會讓他再換個綠的或橘黃的來。當然打發他回家的時候,一定會讓他捎上一袋子上好的蔬菜。

多少年過去了,狄更斯太太因病去世。鎮上所有的人都去向她的遺體告別並向她的家屬表示慰問。在長長的告別隊伍前麵,有三個引人注目的小夥子,他們衣著相當體麵莊重。

凱蒂站在母親的靈柩旁,小夥子們走上前去,逐一擁抱她、親吻她的麵頰並和她小聲地說了幾句話。然後,她淚眼蒙蒙地目視他們在靈柩前停留,看著他們把自己溫暖的手放在狄更斯太太手上。這三個小夥子就是當年經常用玻璃球之類的小玩藝兒和狄更斯太太交換蔬菜食品的那幾個窮孩子。

在向凱蒂慰問的時候,他們告訴她,他們多麼感激狄更斯太太,感謝她當年“換給”他們的東西。

現在,狄更斯太太再也不會對玻璃球的顏色和大小改變主意了。這三個孩子也再不需要她接濟度日了,但是,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她,在她冰涼的右手裏,還握著三顆晶瑩閃亮的紅色玻璃球。

哈佛家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善行是體現“善”的唯一途徑。行善並不是隻要有一顆善心就能夠做到的,善心更需要表達,善心更需要善為。

受誇獎的女傭艾尼絲·肯特太太聘用了一位女傭,要求她下星期一正式上班。利用這段時間,她打電話給那位女傭的前任雇主,詢問了一些她的個人情況,結果得到的評語卻是貶多於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