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莎琳的超級目標。
1977年10月13日清晨6時45分,當清脆的鈴聲打破了早晨的寧靜時,羅莎琳·雅洛已經在醫院的大樓連續工作近4個小時了,瑞典卡羅琳科學院通知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8歲時就立下的“超級誌向”——結婚、生孩子、做“居裏夫人第二”的三大目標,羅莎琳全部實現了。
羅莎琳92歲高齡的母親尚在人間,老人從來沒有想過倔強的女兒真的能成為“居裏夫人第二”。她沒有阻止女兒選擇她想走的路,因為她知道自己阻止也沒有用。盡管她並不讚成女兒的“超級目標”,但看到女兒忙碌的樣子,老人還是盡自己所能來幫助女兒。在女兒最忙碌的日子裏,她總是“碰巧”路過女兒的家,幫她照顧年幼的兒子和女兒。現在,女兒真的成功了,母親也終於相信了女兒為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是對的。
羅莎琳·雅洛在獲獎演說中說道:“我們仍然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上,即大部分人(包括婦女)還認為婦女隻應屬於家庭,一名婦女不應該追求比男人更大的成就,尤其不應超過自己的丈夫。我們不能指望在不久的將來,所有決心尋求機會均等的女性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我們婦女必須開始向自己的目標邁進,我們必須相信自己,否則就沒有人會相信我們;我們必須使我們的抱負與取得成功的能力、勇氣和決心相匹配;我們必須意識到人人都有為後人開拓道路的責任。若要解決當今許多困擾我們的問題,世界決不能浪費它一半人口的才能。”
哈佛家訓。
有誌者事竟成。羅莎琳8歲時就立下做“居裏夫人第二”的目標,無疑是她今後獲得諾貝爾獎的巨大動力。
影響一生的家庭談話居裏夫人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小名瑪妮雅,1897年出生在俄國統治下的波蘭。
瑪妮雅的父親在華沙一所中學任教,曾任副督學,是一位富有愛心的人;母親曾當過女子學校的校長,但瑪妮雅出世不久,就因為結核病而臥床休養。瑪妮雅是他們的第五個孩子。由於家中人口較多,全家的生活相當清貧。
沙俄侵略者為了達到徹底占領波蘭的目的,實行奴化教育,嚴禁任何關於波蘭的文字出現在任何地方。即使如此,瑪妮雅的父母還是教育孩子們要十分珍視知識,讓他們懂得,壓迫者無法從人們的頭腦中把知識奪走。
就在瑪妮雅上學那一年,父親因反對奴化教育被免職,雖然他還能繼續教書,但薪水大大降低了,而且被勒令搬出學校寬敞的住宅,全家隻好到學校外麵租房子住。不幸的是,疾病和勞累又奪去了瑪妮雅母親和大姐的生命。
即便如此,全家每周六的例行“故事會”還是照常舉行。瑪妮雅的父親一直在為孩子們的未來思考:他們能在沙俄的奴化教育下健壯、正常地成長起來嗎?
在一次例行“故事會”後,父親親切地要求孩子們說出自己的理想。孩子們有的願做醫生,有的願做音樂家,父親開心極了。最後輪到了他們家的公主瑪妮雅。
小瑪妮雅有板有眼地說:“我要成為一個值得波蘭人民自豪的、爸爸的好女兒。”
父親高興地拍了拍瑪妮雅的肩膀連聲說:“好,說得好。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僅僅是為自己而生,而且是為祖國而活。我太高興了,我們家的孩子都有遠大的誌向。我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互相幫助,你們的理想都會實現。”
瑪妮雅的父親一點兒也沒有說錯,他的四個孩子以後相互幫助,在難以想像的艱難條件下,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個周末晚上的家庭談話,也決定了他們四人的一生。
哈佛家訓目標遠大使人的潛意識高度集中於目標而心無旁騖,使人具有遠見,能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潛能,從而取得很大的成功。
戈佩特家族的第七代教授瑪麗婭·邁耶的父親弗德裏克·戈佩特是戈佩特家族的第六代大學教授,他以此為榮,因此總希望自己家族的這一光榮傳統能夠發揚光大。
瑪麗婭出生後,父親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他經常對女兒說:
“瑪麗婭,你長大以後要成為戈佩特家族的第七代大學教授,記住了嗎?”
漂亮的女兒向親愛的爸爸使勁點著自己的小腦袋。
每當此時,被譽為“孩子王”的爸爸都會開心地笑起來。
多年以後,當瑪麗婭回顧這段往事時,她曾開玩笑地說:“伴隨我的逐漸長大,在我父母和我的心中,都毫無疑問地認為我應該上大學……即使我還是個小女孩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接受一些訓練和教育,使我可以不必依賴婚姻就能養活我自己。”
後來,瑪麗婭不僅成為戈佩特家族的第七代教授,而且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真正為家族爭了光。
哈佛家訓。
人們常說的創意與靈感便是在潛意識中產生,而問題經常都是靠這些解決的。
金子做成的兒子。
20世紀20年代,父親還是個毛頭小夥子,他離開老家山東去尋找財富。1949年以後,他在韓國的釜山市定居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