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都喜歡聽誇獎的話,此後好一段時間,她都特別乖巧。放學回來,總要跟我們聊會兒天,我忘記吃藥,她會主動幫我衝好,端到我麵前的書桌上又悄悄走開……
愛的教育,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自淼淼讀幼兒園,讀小學,我就一直在強調這個問題。等她讀了中學,我還是在強調:一個不會愛的人,無論他將來在事業上有多麼輝煌,都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人。關於這樣的話題,淼淼已經不像小時候那樣,我說什麼她乖乖地聽什麼,她也有自己的看法了:
“一個人若是冷酷無情,他掌握的知識越多,對人類的危害可能就越大。”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需要愛,人人也都能付出愛。”
“愛,就從自己身邊的人,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
“老師說過,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不可交往:不愛父母的人,不愛孩子的人,不愛大自然的人。”
“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我越來越吃驚於她的那份成熟,她對愛的理解。我們好多成人未必就能理解得如此透徹。
我認為,最成功的教育是從愛的教育開始的,所以,當我看到身邊那些活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冷漠的孩子時,心裏常會感到一種刺痛。當他們無情地去追打一隻殘疾的流浪貓,當他們麵對身邊的老弱病殘無動於衷,我無法怪他們,卻在想他們的父母,他們是如何教自己的孩子來愛的。愛的種子,種在最純真無瑕的幼兒心田裏,再以愛的汁水培育,那樣的愛,會伴隨著孩子慢慢成長,最終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愛的教育,宜早不宜遲,晚了,等那一顆顆童稚的心被世俗裹染,再教,就不那麼容易了。
9天下父母都不易
2010年7月,在某網站一個名為《中國人的一天》的攝影活動中,一組名為《俺娘收廢品》的照片在短短的一段時間裏迅速躥紅,幾天的時間裏,那些照片被不斷地複製轉載,點擊量一路飆升到幾十萬。照片的拍攝者,是二十三歲的江蘇農村大學畢業生馮英龍,而他不過用一架廉價的傻瓜相機,真實記錄了自己拾荒母親的一天。
“俺娘從我初二時就開始一個人來江都收荒,屈指一數到現在已經有九個年頭了。”
“娘經常對我說:‘我一個人在外邊,感冒時都沒人幫我買藥。你和你弟弟放假的時候,如果沒事就多來我這裏玩玩。’”
“九年了,娘的黑發已慢慢變白,額頭上也布滿皺紋,娘老了。”
“俺娘租來的房子,一個月才四十五塊錢,還包水電費。”
“早晨不到七點,俺娘就起來做飯。”
“一隻廢棄的油漆桶,是俺娘的米缸。”
“鄰居們都知道,聞到開火飄出的香味,那一定是兒子回來了。”
“九年了,俺娘的三輪車隻換過一次。”
……
一間低矮狹小的房子,一輛鏽跡斑斑的破舊三輪車,車上一堆堆積如山的廢品,屋子裏一點最簡單的生活必備用品,一位未老先衰卻在兒子的鏡頭前笑得極是開心幸福的母親,再加上兒子一句句滿透著蘇北鄉土氣的語言注解。那些,就是馮英龍照片裏所有的元素——簡陋、平凡、樸實,卻直抵人心。
在網上,母親於化玲入選新華社主辦的“中國網事?感動2010”年度人物,那組照片還被一個公益組織編輯成短片,在一些大城市的地鐵裏循環播放。越來越多的媒體也開始走近那對仍舊生活在貧困之中的母子,關注那些照片背後的故事。
馮英龍和拾荒母親於化玲迅速在網上躥紅,大概是他們母子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事情。問及網友們被感動的原因,被訪者的回答五花八門,但意思卻大致相同:在以炫富為榮、以貧困為恥的當下,誰能像馮英龍那樣赤裸坦蕩地麵對自己窮二代的尷尬身份,誰又能像他一樣滿含深情地麵對茫茫眾生喊一句:“俺娘收廢品。”
老太太是第一次去赴那樣的婚宴,心裏自然很是激動。四星級大酒店,她活到六十歲還是第一次進去呢。
為了那天的婚宴,老太太頭一天就開始忙活:又煎又炸,又蒸又煮,給家裏的老頭兒準備下酒的菜,給上小學的孫子準備一天的飯食,還有家裏的雞狗鵝鴨……那天晚上,老太太一直忙到深夜才去睡覺。
第二天,老太太一大早去村頭等車——那是村裏唯一一趟去縣城的公共汽車。
那天,最盼望老太太回來的自然是她七歲的小孫子。他等著奶奶給他帶回來的喜糖,更想聽奶奶講講四星級的皇冠大酒店到底是不是真像皇宮一樣到處金光閃閃。老太太那天是晚上七點多鍾到家的,滿身喜氣,也有壓不住的疲憊。老太太進門第一件事是給孫子拿紅包裏的喜糖,第二件事是從一隻黑色小布袋裏往外掏給孫子打包帶回來的菜、雞、魚、肉,連切成一塊一塊的西瓜也打包帶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