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與孩子談談愛(4)(2 / 3)

遂由了她,不再天天去接。

估計這樣的話,每個孩子都回家跟家長說過。漸漸地,等在校門口的家長越來越少了,最後,隻有一位媽媽在堅持。

“我們真搞不懂阿姨啊,我們又不是不會自己回家,她還天天去接,搞得玲玲很不好意思。”

“那玲玲呢,她自己怎麼看?”

“很無奈哦,跟她媽媽說過多少次,又沒用,隻好由她了。”淼淼腦袋一偏,雙手一攤,一臉無奈相。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阿姨也是愛玲玲才會這樣子做的。”

“愛太多了會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阿姨是很愛玲玲,天天接她送她,給她做好吃的,可她了解玲玲的內心嗎?她根本不知道玲玲的心裏在想什麼,也從來不去關心她在想些什麼……”

淼淼的話,也讓我陷入沉思。可憐天下父母心,世間哪有不愛兒女的爹娘。愛是一份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愛也是一門學問,一種智慧。像玲玲媽媽這樣愛孩子的父母,我們的身邊實在不少見,有一些甚至和玲玲媽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曾聽到過這樣一位陪讀媽媽的故事,竟然從幼兒園一直陪到大學裏去。她的理由是:兒子從小體質就弱,身邊沒有人照應不行。小時候,陪讀還情有可原;讀高中,再陪,也說得過去:麵臨高考嘛,一個孩子一生的重大轉折點,父母陪在身邊,對他的起居生活照應周到,可以讓孩子全力以赴應付高考;可等那孩子讀了大學,到幾千裏之外的城市去讀書,終於喘口氣,心想,總算可以脫離開媽媽的視線,獲得一點自己的自由了。誰料就在他進大學一周之後,他那位年過不惑的媽媽又大包小提地追著趕來了——工作是不能要了,早在幾年前就辦了內退;房子沒有,在大學城邊上租;兒子讀書,媽媽也不能天天閑著啊,就去搞了個烤肉串的爐子,邊烤肉串賣邊陪兒子。家庭是顧不上了,獨守空房多年的爸爸一怒之下提出離婚警告,他覺得現在完全可以放手讓兒子自己去闖。離婚就離婚,兒子卻不能不陪。這麼些年,做媽媽的一直在替他打理生活,現在到了異地他鄉,沒有她,孩子怎麼生活?對母親那樣的愛,做兒子的卻是欲哭無淚。那一份愛,不再那麼溫馨怡人,已經變成了一種可怕的夢魘,日日夜夜纏繞著他的生活。

這位媽媽的愛,無私吧?無私到連自己的婚姻幸福都不要了。可這樣無私的愛,換來的不是兒子的感恩與理解,倒成了一種累與傷害。

“媽媽把後半生的幸福全押在了我的身上,這讓我如何承受得起?”眼下已夠讓那位兒子煩心,談起未來,他更是一片茫然。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魯迅先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一個連自己的生活都丟了的媽媽,那份愛的附麗在哪?

曾經在網站上看到過一則極火的帖子,一位在寒冬臘月裏站在廣場上賣氣球的老人,八十多歲了,還在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她的出現,就像那個寒冬的一抹暖陽,立即感動了無數的人。人們在網上轉帖留言,呼籲過路的人遇到老人時能夠停下來買走老人手上的一隻氣球。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是一件極溫暖人心的事。可數天後,網友們卻吃驚地發現,老人的身影已從廣場上消失,此後,一連數天,都沒有再出現。有人按捺不住那份牽掛,一路打聽著找到了老人的住址,卻從老人孫女那裏聽到一番讓人深思的話:“奶奶八十三歲了,在鄉下苦了一輩子。我大學畢業,在這個城市找了工作,就想著把奶奶接到城裏來享幾天清福。可奶奶是個閑不住的人,她非要到廣場上去賣氣球,說是正好讓自己有點事做,也能給我減輕一點兒生活負擔,我也就答應了她。前幾天,奶奶回來突然說,不賣氣球了,要回鄉下去。我還奇怪著呢,後來上網才知道,原來這些天,她的事被太多人知道、關心了。我也說不清朋友們的這種好意……有很多人來買奶奶的氣球,有些人甚至不買氣球,專門來給奶奶扔下錢就走……奶奶開始很高興,後來慢慢覺得不對勁了,她一輩子要強,從來不接受別人無緣無故的幫助。所以,她回家了……”

那些熱心的網友,渴望在那個寒冬送老人一縷溫暖的陽光,卻不期把一份傷害同時帶給了她。是的,她有她的生活方式,站在寒風中哆嗦著手接過那一角一角的錢時,她的內心是充實快樂的。我們卻以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式,把她那份快樂剝奪了。

“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愛應有度,親情、友情、愛情,甚至是對陌生人的一份愛,莫不如此。“如果打槳激起水波,就讓我的船離開你的岸邊。”不記得在哪裏讀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的愛,對你變成一種負累,一種傷害,那麼就讓我悄悄地遠離。

11有一種愛,曾披著“無情”的外衣

他坐在我麵前的椅子上,兩條腿在椅子上輕輕地晃著,還不能觸及地麵。他說要在幾年前,打死他他都不願意把自己的過去講給別人聽。可那天,他特別想把壓在心底的一些話講出來,講給那個被他深恨過也深愛著的人——媽媽——他想讓更多的人來分享他和媽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