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父情結的發生,隻要留心,在很早的時候就可以發現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將父親常用的東西(如雨傘、打火機等)帶到幼兒園,吃飯、睡覺、玩遊戲都帶著,老師一旦在她午休的時候將其拿走,兒童就會大哭,甚至用頭撞地,有的孩子甚至會昏死過去。對於其他人的同類物品,她並不接受。這個時候,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如若不然,待孩子長大之後,戀父情結有可能變得更加強烈,難以控製。
讓女兒回歸媽媽
小薇的戀父情結,追其根源,是幼兒時期父愛的過溢和母愛的不足。年幼的小薇,由於媽媽工作的緣故,和媽媽接觸較少,在最需要母愛滋潤時,腦海中印刻的是爸爸的撫愛,再加上成長過程中,爸爸的嬌寵和媽媽的嚴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不但在情感上與媽媽逐漸疏遠,甚至認為是媽媽分享了爸爸本該全部給予她的關愛,漸漸地對媽媽產生了一些怨恨。戀父情結可能會對小薇日後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采取措施改變這種狀況。
首先,小薇的爸爸應該堅定而巧妙地疏遠女兒。之所以強調態度堅定,是為了防止反複,使她對爸爸產生更深的依戀,到那時再來矯治,隻會是事倍功半。這時候,父親采取的方法可以巧妙一些,以避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比如借口出差或者工作忙,減少在家的閑暇時間;並且,爸爸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就事論事地批評孩子,讓她對“嚴父”的教育有所體驗等。
與此同時,媽媽要“乘虛而入”,多親近、關愛女兒,以彌補女兒對父親的依戀,慢慢地在小薇與父親有所疏遠的情感中取而代之。這樣,逐漸將原來“嚴母慈父”的教養方式變為“嚴父慈母”。
當然,我們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角色的轉變,是因人因事而異的。事實上,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父親和母親共同培養的。專家認為:母愛能使孩子學會愛和關心,是兒童情感發展的基礎,而父親則有利於孩子在態度和價值觀方麵的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一個人如果經曆這兩種類型的愛,他就會把人類經驗的這些方麵吸收到自己的個性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