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養方式導致了孩子的自私
“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自私?我對他那麼好,可是他一點都不知道心疼我,更別說別人了……”
“現在的孩子自私、冷漠,眼裏根本就沒有別人。”
許多家長都發出這樣的慨歎。而讓家長更感到迷惑的是,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自私?不願意讓別的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不願意把好吃的與家人一起分享,不懂得尊重長輩……
其實,孩子的自私除了有本能的意識外,主要還跟家庭教養方式有關,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更多是受到家庭和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自私並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家長錯誤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導致的。
現在的獨生子女比較多,大多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寵著,生活條件又比較優越,孩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對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順,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例如:爺爺要睡覺,孫子要看電視,爺爺隻能讓步;女兒要吃冰激淩,不管路多遠,爸爸也得去買;兒子要媽媽在家,一哭鬧,媽媽便一天不去上班了……
久而久之,就會給孩子一種“錯覺”,隻要是我想要的東西,我想幹的事情,就沒有得不到、做不成的。家長過分的溺愛、遷就,使孩子漸漸地形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個性傾向。他們眼裏隻有他們自己,不會關愛他人,不懂得為他人著想。
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孩子的自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要克服孩子的自私,關鍵還是要父母消除對孩子“唯命是從”的現象,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做好表率作用。父母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留下印象。如做了好吃的點心分給鄰居品嚐,毫不吝嗇地借給別人需用的物品,買了什麼好吃的東西,要和全家人一起分享等,這些行為都會無聲地告訴孩子應該與人分享。
此外,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一些與人分享的機會。如家長應該帶孩子去一些小朋友比較多的地方,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與他人分享。例如,東東正在玩皮球,他的小夥伴龍龍眼巴巴地看著他,很想玩,但是東東就是不理他,龍龍生氣了,一腳把皮球踢飛了。這時候,家長可以這樣教導兩個孩子,對東東說:“龍龍很想和你一起玩皮球,可你不理他,他心裏很難受,就把皮球給踢飛了,東東,你原諒龍龍好嗎?”而要告訴龍龍:“你要想和東東一起玩,你就直接跟東東說,不能把皮球踢飛,知道了嗎?”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逐漸地就會有了與人分享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