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口吃,難以完整地講一句話(1 / 2)

第30章口吃,難以完整地講一句話

孩子說話不流暢,家人在一邊著急上火,一旦孩子說話結巴,便會嚴厲地責備孩子,時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不願意孩子說話結巴,急於糾正孩子的發音,殊不知,長期這樣,孩子說話結巴的機會反而會增加,最後孩子真的成了口吃患者。

【成長的天空】

小結巴的傷心事

李浩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但他有個小毛病——說話結巴。其實,李浩開口說話挺早的,也較流利,可到了3歲的時候,卻突然變得有些結巴了。從5歲開始,李浩接受了媽媽的言語矯正訓練,媽媽自製了一套訓練方案,播放教學錄音讓李浩模仿,但效果甚微。時間長了,李浩覺得媽媽是在折磨他,而媽媽卻認為李浩“我……我……我……”是故意的,於是批評、苛責他。結果媽媽越著急,李浩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結巴。

後來,媽媽看了一篇相關的文章,文章說2~7歲的孩子結巴是正常的,就沒有再苛求他,心想慢慢地會好的。誰知道上小學後李浩的結巴竟然越來越嚴重,一句話中間老是有不恰當的停頓,或某個字的發音拖得很長,如“我不……想睡覺”,讓人聽起來很吃力。

每當與老師談話或上課發言時,李浩就結巴得更嚴重了;有時遭同學嘲笑,他說話就更結巴了,越是這樣,他就越不愛講話,因而,講話就更加不流利了。

【心理點撥】

孩子說話結巴,誰之過

研究發現,孩子的口吃是後天形成的,與家長教育不當有直接的關係。說話不流暢,是2~7歲兒童比較常見的生理現象。孩子對自己的口吃無自我意識、恐懼和害羞心理,算不上是“口吃”。2~3歲的孩子思維迅速發展,想用語言表達一種思想,但卻往往找不到合適的辭藻,在找合適的詞語來表達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口吃,這種口吃一般隻是階段性的。在這一階段,有很多孩子開始學會數數、念兒歌,但是說的技能趕不上思維的速度,以語言為基礎的思維跑到語言功能的前頭,思維和語言發展不同步,口吃就會更加明顯了。但是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進步,這種口吃就會慢慢地減少直至消失。

一些家長見到孩子出現口吃,便會嚴厲地責備孩子,時常提醒孩子注意。收到多次的責備和提醒之後,孩子就對講話產生了不安、恐懼等心理,口吃現象反而會變得更加嚴重。父母不願意聽到孩子講出“結巴”的話,急於糾正孩子的發音,這樣孩子說話結巴的機會反而會增加,最後孩子真的成了口吃患者,把本來不是問題的事情弄成了問題。

另外,口吃在心理學上還有一種象征意義,就是對自己的不滿意與嚴重的內心衝突。孩子在“完美主義”的環境下,麵對父母的高標準和嚴要求,想做的隻有“逃避”。沒有一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喜愛,但要成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又是那麼的艱難。父母長期的“負麵”評價及無情打擊,會造成孩子的情緒障礙並以口吃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治療“小結巴”的重點在於消除孩子心中緊張、焦慮的源頭——父母的完美要求。

不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結巴,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才能減輕其精神緊張。父母如果不能放鬆心情,一緊張,說話的語氣、音調就會流露出來,孩子就會受到暗示,你的焦慮就傳染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