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會產生一連串的疑惑、煩惱、惶恐,甚至伴隨著嚴重的焦慮,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和反思。
長久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人談“性”色變,對性難以啟齒。林揚的煩惱與焦慮正是由於缺乏適時、適當的性教育引起的。
據調查,很多家庭中父母從來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當被好奇的孩子發問時,父母不是躲躲閃閃,引開話題,就是自作聰明地欺騙孩子。對孩子的生長發育、身體變化進行因勢利導的性教育,這原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在很多家庭卻被父母忽視了。就像林揚的父母,林揚第一次遺精後,爸爸竟然笑話他早熟,這使得他產生了強烈的恥辱感,似乎性的發育是他的罪過。試想,如果林揚的父親不是嘲笑(當然,這種嘲笑並無惡意),而是拍著兒子的肩膀說:“兒子,爸爸恭喜你,你已經是個男子漢了。”同時,再給他講一些有關的知識,那麼林揚的心態就一定不是罪惡感、挫折感,而可能會是驕傲感和成就感,更不會產生一係列的煩惱、困惑和焦慮了。
及時的性教育,讓孩子遠離困惑
性教育應該開始於兒童和少年時期,家長應積極參與性教育,使孩子從小就得到正確的性教育。
心理學家認為,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對孩子進行不同內容的性教育。5歲前的孩子,性教育主要是解決性別認同問題。家長應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不要有意地把女孩扮成男裝或將男孩扮成女裝,以免孩子從小對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朧意識,從而影響孩子的性取向。
0~6歲的孩子,在求知欲驅使下常對男孩與女孩的差異感到迷惑不解,會向父母提出各種問題,此時父母應該根據自然現象,簡單明了地回答他們的問題,不能過分詳細地講述性、生殖等情節,如果講不透,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會更覺得神秘。
7~10歲的孩子,這期間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較係統的性知識教育。此時,可借助自然現象、童話、寓言故事,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性教育內容穿插其中。家長可以從植物開花結果講起,接著聯係到人的性與生殖。可以這樣說:一位漂亮的姑娘春天把西瓜種子種到地裏,之後她每天都給種子澆水、施肥,種子慢慢長出綠色的葉子。到了夏天,葉子上結出了小花,花謝了就變成了小西瓜,小西瓜越長越大就變成熟透的香甜可口的大西瓜,這個時候就可以摘下來吃了。媽媽在肚子裏也種了一粒種子,在媽媽的精心哺育下,這粒種子慢慢長大,十個月後就變成了一個小人,然後媽媽就把他摘下來,於是這個世界上就出現了活蹦亂跳的寶寶。
11~15歲的孩子,這期間父母應主動關心詢問孩子的性困惑。有一位男孩睡覺時遺精,他認為是生病了,非常擔心,又不好意思告訴父母,自己在書攤買來不健康的書籍想從中找到答案。一日,母親整理他的房間時,發現孩子在看一些不健康的書籍,母親這才意識到該告訴孩子一些正確的性知識了,但是父母都不好意思向他講性知識。最後,這位母親買來有關青春期性知識的書籍放在孩子的桌上,並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需要強調的是,對孩子的性教育,要及早開始,要有係統、循序漸進地進行。另外,性教育的重點,並不隻是傳授與性有關的知識而已,更要培養對性的正確認識和健康的性心理,包括可以大方、坦然地討論與學習,要及早讓孩子明白,性並不神秘,更不汙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