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容易衝動,與朋友問題不斷
在所謂的“不可救藥”的孩子中,有多少是真的如此呢?我們總是單一地用道德標準來衡量他們,而很少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身上的一些問題和行為,以至於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成長的天空】
惹是生非的“小霸王”
中午,王老師正在辦公室裏休息,突然班長王蕾急匆匆地衝進辦公室向他報告:“老師,昆昆又打人了!小輝的鼻子都被打出血了!”聽到這個消息,王老師嚇了一跳,急匆匆地和王蕾向出事地點趕去。
剛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王老師就聽以前的班主任老師說昆昆是個霸道的孩子,有事沒事就喜歡欺負同學。如果有誰惹了他,他就會動手打人,班上的好多孩子都被昆昆打過。有一次,他看到同桌張民從家裏帶來了一個有趣的玩具,他跟張民要,張民不肯給他,他就趁張民不注意,故意把那個玩具撞到了地上,結果玩具摔壞了;還有一次,幾個同學在操場裏踢球,大家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玩,他衝上前去,一腳就將球踢到了校外;一次,方雨不小心將他的作業本碰到了地上,方雨趕快撿起來,並向他道歉,可他不僅把方雨的作業本摔到了地上,還打了方雨一拳……總之,昆昆在班上經常惹是生非,不是把這個弄哭,就是把那個打一頓,不少同學的家長也經常打電話反映。為此,班主任沒少教育他,也常到他家去家訪,但是昆昆的父母平時很忙,很少有時間教育孩子。每當他們聽說昆昆在學校裏犯了錯,常常是氣不打一處來,不由分說地就將昆昆揍一頓。王老師正準備多花點時間了解一下這個孩子,誰知,開學才幾天,就又出現了打人的事情。
後來,王老師通過家訪了解到,昆昆不僅在學校裏經常欺負別人,與別的同學發生衝突,就是在家,有時候稍有不順心,他就大吵大鬧,脾氣十分暴躁。而且他還經常與鄰居家的小孩發生衝突,經常打別的孩子,因此,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找上門來,每當這種時候,父母對他則是拳腳相加。時間久了,附近的孩子都不願意和昆昆一起玩了。昆昆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霸王”。
【心理點撥】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責任在成人
在我們的周圍,有不少像昆昆那樣的孩子,他們經常故意欺負同伴,遇事衝動,易發怒,這種表現心理學上稱之為兒童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一般指能引起別人的對立或爭鬥的行為,在兒童身上主要表現為故意打、踢、推或傷害別人的身體,這種攻擊性行為,對兒童個體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而且影響兒童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的發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是天生的,是在後天的成長發育中逐漸形成的。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有的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往往容易偏愛和誇大孩子的優點,忽略和淡化了孩子的不足,對孩子多報以由衷的讚賞和慷慨的獎勵,這種教育方式使兒童養成唯我獨尊的自負心理。有的父母則對孩子十分嚴格以至嚴厲,孩子稍有過錯就嚴加責罰,在孩子麵前絲毫不流露半點親子溫情,導致孩子在父母麵前像老鼠見了貓,戰戰兢兢,在同伴麵前則原形畢露,膽大妄為。這兩種極端的教子方式,使兒童極易產生攻擊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