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教師的一些不恰當的教育行為,也會導致兒童形成攻擊性行為,特別是教師過分偏愛班中的好孩子,使其他孩子心裏感到不平衡,甚至損傷其自尊心,從而造成其對教師疏遠對立,對這些好孩子的強烈不滿,也會表現出過激的行為。教師過多的懲罰,也會強化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使其產生對抗情緒。
除此之外,電視電影中的武打片、暴力片的影響,使孩子從小就有了一種打打殺殺、蠻橫無理的思想,再加上孩子具有好模仿的特性,因此當在與同伴發生矛盾時,他們必會一一效仿。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暴力事件,會使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在某個特定相似的場合下,就會將這種攻擊性行為表現出來。
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方式
分析昆昆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昆昆之所以如此霸道,主要是因為內心的自卑所引起的。昆昆父母收入微薄,這使得他的穿著、文具等在同伴中都差幾檔。他的內心深處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情緒。他擔心同伴們排斥他,擔心自己受到別人的欺負,因而對同伴的舉動異常敏感,稍稍覺得不安全了,就會主動攻擊。這使得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小霸王”。
同時,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也是昆昆變得蠻橫的重要原因。由於家庭條件特殊,父母常常教育昆昆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別人的欺負。而當昆昆欺負別人時,父母不知道這是自己教育的過度反應,隻是一味地責怪孩子“闖禍”,一味地拳打腳踢,這實際上為昆昆處理問題提供了反麵的示範。
另外,由於同伴們對昆昆的霸道印象已經相當深刻,因此,他們很少願意和昆昆在一起玩耍,這使得昆昆的內心深感孤獨,於是,他就想通過惹是生非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創設情境,讓孩子宣泄不滿
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們的喜怒哀樂很真實,也很強烈,這往往直接支配著他們的行為。同成人一樣,孩子常常利用多種情緒來表達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煩惱、攻擊、挫折、憤怒這些侵犯性情感是點燃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線。因此,父母和老師應當更多地體察和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為他們創造一定的條件,讓他們把這些不良情緒發泄出來。
比如:可讓孩子用語言發泄情感,創設悄悄話角,當他們感到憤怒時,獨自大喊大叫,舞動自己的手臂。又如:可讓孩子通過運動形式表達情感,設立體育角,當他們想打人的時候,就打陀螺,用沙包擊靶子,或戴上手套任意打擊沙袋,也可任意在墊子上翻滾,這樣使孩子將自己的情感發泄到一個合適的替代對象上,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培養孩子開朗、自信、合作的性格,與孩子建立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信任的關係。父母不以家長的權威強迫、壓製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見。當孩子從父母那裏體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時,他就懂得了要尊重別人。
即使當孩子發生了攻擊性行為的事件時,父母也不能用簡單粗魯的方式處理,這會使孩子萌生憤怒感,非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造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後果。這時,父母應耐心地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訴說,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同時要幫助孩子正確地麵對事件,妥善處理好與同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