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融化冷漠,強化孩子的“熱心”行為
幼教專家到一所幼兒園做測試,當問到孩子們是否願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給一個生病的小妹妹時,結果,有半數以上的孩子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孩子的冷漠,讓人心寒,冷漠的背後,是愛與被愛的嚴重缺乏。
【成長的天空】
“他活該!”
幼教專家到一所幼兒園進行心理測試,有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小妹妹發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套穿嗎?”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第三個孩子說:“給我弄髒了怎麼辦?”第四個孩子說:“怕弄丟了。”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聽到孩子們讓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兒園老師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她叫來自己4歲的兒子問道:“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在吃早點,你該怎麼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不給!”兒子回答得十分幹脆。媽媽又說:“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兒子竟答:“他活該!”
【心理點撥】
冷漠的背後,是愛與被愛的缺乏
“上自習課時,同桌趴在桌子上,我……”
“爸爸出差回來了,王明他……”
“鄰居家最大的困難……”
“媽媽待業在家了,我……”
教育部門曾用上述這些題目,調查了100名小學生,請孩子們將省略號後麵的內容補充完整。結果發現:第一題,隻有20%的孩子說到:“當同桌趴在桌子上時,我想他可能生病了,我得趕緊問問他。”第二題,隻有10%的孩子說到:“王明他趕緊去問爸爸累不累,讓爸爸休息一下。”第三題,隻有10%的孩子能說出鄰居最大的困難。第四題,隻有15%的孩子能體驗媽媽待業的心情。
雖然該部門的調查取樣範圍不大,地域範圍不廣,調查的數字沒有絕對意義,但它確實反映出了當前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心態——冷漠。
冷漠,實質上是一種情感的萎縮,冷漠的背後是愛與被愛的缺乏。冷漠的孩子不可能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與積極的情感背道而馳;冷漠的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能深入到學校的集體生活中去,不能和老師、同學、同伴心靈相通,內心深處充滿孤寂、淒涼和空虛。久而久之,便成為情感發展的障礙,長期發展下去就有可能轉化為他的性格特征,危害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融化孩子的冷漠
改變冷漠就要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開始,比如,每天多問候一聲爸爸媽媽,多給朋友一個微笑,多為集體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陽光等。這樣做,可使孩子得到愛與熱情所帶來的充實和快樂。
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爸爸媽媽們,應該十分警惕孩子冷漠心態的滋生與發展。那麼怎樣來融化孩子的冷漠心呢?
1帶領孩子到生活中去感受“熱心”的暖流
書畫家為拯救災民的義賣書畫活動;社會各界為“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動;為美化校園,每人獻上一盆花的活動……老師、爸爸媽媽應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孩子去感受這些活動。
2強化孩子的“熱心”行為
當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車,當孩子給上坡的三輪車助上一把力,當孩子把自己的新書送給貧困地區的友伴,當孩子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當孩子出現這些“熱心”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應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這樣,在強化孩子熱心行為的同時,就抑製了冷漠心態的生長。
3訓練孩子的“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體驗情感。亦即能設身處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樂他人之所樂。例如,可以開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換位活動,使孩子理解、體驗假想角色的內心感受,改變原來的冷漠態度。一位下崗職工的孩子正是通過“假如我是下崗的媽媽”的角色換位活動,體驗到媽媽的煩惱,認識到媽媽的不容易,從此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與媽媽的心貼得更近了、更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