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低忍耐高焦慮,一分鍾都等不了
不會克製是好多孩子的通病,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想做的事情,他們希望馬上就能得到或者去做。這時候,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因為,孩子的耐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耐心,這需要爸爸媽媽付出更多的努力。
【成長的天空】
“我現在就要吃蛋羹!”
瀟瀟對媽媽蒸的雞蛋羹總是百吃不厭。
一天,媽媽正在廚房裏蒸雞蛋羹,瀟瀟聞到香味跑了進來。
“媽媽,我要吃蛋羹。”
“蛋羹還沒蒸好呢,再等幾分鍾吧。”
“我現在就要吃。”5歲的瀟瀟開始撒嬌。
“蛋羹沒有蒸好怎麼能吃呢?你先去吃塊麵包吧。”媽媽說。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瀟瀟甚至開始揉眼睛,企圖讓媽媽答應她的要求。
媽媽突然想起,自己曾經在某本教育雜誌上看到過一篇有關“延遲滿足”的報道,現在不正是訓練女兒“延遲滿足”能力的最好時機嗎?她把瀟瀟帶出了廚房,不再理她了。
過了5分鍾,瀟瀟又跑進廚房,焦急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蛋羹。”
蛋羹的確已經蒸好了,但為了鍛煉女兒的耐心,媽媽並沒有立即給她,而是讓她再等一會兒。她告訴瀟瀟:“再等一等,蛋羹雖然蒸好了,但現在還很燙。”
“我不怕燙,我現在就要吃。”瀟瀟哭鬧起來。
瀟瀟的哭聲招來了奶奶,“我的小寶貝,怎麼了?”
“媽媽不讓我吃蛋羹。”瀟瀟哭著向奶奶“告狀”。
“誰不讓她吃了呀,隻是現在還很燙。”媽媽無奈地跟奶奶講。
“要是燙給她吹一下不就可以了。”
在奶奶的“幹涉”下,媽媽隻好把蛋羹放在餐桌上。
瀟瀟的“陰謀”又一次得逞了,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
【心理點撥】
等待才能嚐到甜頭
延遲滿足是發展心理學提及的一個定義,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目前的、較小的滿足。例如,樹上還未長熟的李子,你可以吃,但又苦又澀。如果你能耐心地多等待一段時間,你就能吃到更好吃的、又甜又脆的李子了。
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切爾曾做過一個實驗,給幼兒園的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漫長的20分鍾,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他們終於吃到了兩顆糖。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隻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這個實驗一直持續到他們成年,米切爾發現,那些能抵製誘惑的孩子,成年後更易成功。隻有克製衝動才能達成某項目標,延遲滿足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延遲滿足是一種好習慣
延遲滿足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和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現在的孩子大多低忍耐高焦慮。培養耐性,必須從兒時抓起,讓孩子從小就習慣延遲滿足。現代家庭大多隻有一個孩子,父母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無論是吃的喝的,還是玩的看的,孩子隻要一嚷嚷,父母則奉命立即設法滿足。這種寵愛孩子的做法其實充滿危險。對孩子的一些要求,倘若不是基本的要求,家長都應設法讓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而獲得滿足。父母要善於利用甚至製造一些讓孩子學會等待的機會,讓孩子養成有始有終、堅持不懈地把每件事做好的習慣,這將是送給孩子終生受益的一份厚禮。
許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過分要求,常常在有意無意中縱容和培養了孩子的這種心態和習慣。為了滿足孩子馬上喝水的要求,父母把熱水從保溫壺倒進大杯,又從大杯倒進小杯,最後不斷地用嘴吹,試圖讓水盡快涼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