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低忍耐高焦慮,一分鍾都等不了(2 / 2)

為了立刻滿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動用了五六個容器,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孩子還在旁邊急得直跺腳,大人則在忙亂中不斷地安撫著:“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麼父母就會成為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

自製力等良好的意誌品質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質。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應將孩子自控力的培養置於重要地位。童年的教育是培養節製品質的開始,“延遲滿足”練習是培養孩子節製品質、提高孩子的自控力的重要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的生活並不會隨時都會有父母的嗬護,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設法讓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的,因此,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別對孩子有求必應

不會克製是好多孩子的通病。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抓住不放,想要吃麥當勞就非去不可,否則就哭鬧不休,大發脾氣。你的孩子是否也經常如此?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心裏發慌,就想著趕快滿足孩子的小小要求。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習慣,不懂謙讓,沒有耐心,幹什麼事情都要讓家長幫忙。而且學習起來大多坐不住,容易沉迷於刺激性的電腦遊戲而不能自拔,脾氣也大都暴躁,稍一批評就張口頂撞,甚至離家出走。

麵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頭腦中會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思維定式: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可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肯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而事事不順心的他們,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覺得別人有意跟他們過不去,總是與周圍人處於一種對峙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患上憂鬱、偏執、狂躁等各種心理疾病。

讓孩子學會等待

要訓練孩子的耐心和耐力,父母首先必須要有耐心,能夠沉住氣。

媽媽正在埋頭工作,小維尼走過來央求:“媽媽,陪我去公園玩。”

媽媽頭也沒抬地對小維尼說:“媽媽的工作正做到一半,等媽媽把文章整理完就陪你去。”

過了一會兒,維尼又來催促媽媽:“媽媽,還要等多久?我現在就要出去。”

“維尼,媽媽急著趕工作,你先玩一會兒玩具,還得等媽媽一會。”

聽到這些,維尼悶悶不樂地回到自己的房間裏看故事書去了。

媽媽做完工作之後去叫維尼:“我完成工作了,走吧,媽媽帶你出去玩。”

“不,等一等,這個故事我正看了一半。”維尼捧著一本書,模仿著媽媽的口氣說道。

媽媽沒有生氣,她並不因為孩子的故意模仿而惱怒,她認為這是教育孩子懂得“延遲滿足”的最好機會,也是對孩子的尊重。因此,媽媽很有耐心地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等女兒。最後,等到小維尼讀完那個故事,母女倆才一起出門。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欲求過分:剛剛吃過一個冰激淩卻還想再吃一個;剛買過一個書包,還想再買一個;或者不管是什麼要求,一想到就要求父母必須馬上滿足,否則就會苦惱不已。

這時候,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對孩子的一些日常玩樂、享受的需求給予延遲滿足。最好讓孩子做出適度努力後,再滿足他的要求。如果孩子想得到新衣服,就要學著自己洗衣服、刷鞋子、整理床鋪。還可以采用積分製,每做一件值得鼓勵的事,就加幾分,累積到一定分數,就可以讓孩子獲得想要的某種獎勵。

孩子產生“欲求過分”的問題,表麵上看原因似乎在孩子身上,實際上根源還在家長身上,是家長的“有求必應”行為滋長了孩子的這種習慣和心態。因此,家長們從現在開始,讓孩子學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