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的奢侈
戀物
作者:王邇淞
在距巴黎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村莊裏,住著一位75歲的鄉下老太太,她獨自一人過著種草養馬的田園生活。
然而,每年時裝發布季前夕,她都會接到香奈兒公司派專人送來的布料,請她為高級定製禮服製作織帶。
這位老太太有一手手工織帶的絕活,是她自己摸索出的獨特工藝。當年,可可·香奈兒見到她的手藝後,就指定由她來製作織帶,並成為品牌的傳統延續至今。
她所做的織帶,就連卡爾·拉格菲爾德(香奈兒現任設計師)也不知道是怎麼織出來的。老太太也從沒見過卡爾設計的服裝款式,她隻要看到送來的麵料,自然就知道該把織帶做成什麼樣子。
她會先把麵料拆散,把不同顏色的經緯線分別抽出,再重新組合,最後用她自己發明的一種木頭織機,做出獨一無二的織帶。
你完全無法想象,這份沉靜而浪漫的美,竟然出自一位因長年粗重勞動而指節變形、身體佝僂的鄉下老婦之手。
也許這很容易解釋,畢竟老太太從1947年就開始從事手工織帶,迄今已有60多年,對織物的敏感或許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借助麵料的質感和花紋,她就能與那未曾謀麵的造型之美瞬間達成溝通。
這讓我想起在日本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技藝的心”,說的就是這種境界吧。
正如侯孝賢所說:“我們之所以喜歡手工的東西,是因為我們的美感來源,就是在這曆史久遠的技藝中逐漸形成的。”可在我看來,這曆史久遠的技藝,似乎已經淡出了中國人的生活……
我所居住城市的周邊縣市,幾乎都是生產服裝麵輔料的重鎮,繁華熱鬧的大街上,一家挨一家的輔料行,成捆成捆的織帶隨便地堆在門口的人行道上:你包包上的彩條、外套上的緄邊、內衣上的吊帶……也許都來自這些南方小鎮。
我每次路過那裏,總忍不住要走過去摸一摸那些手感粗硬的機械織帶。看著那搭配豔俗的彩條和千篇一律的化纖質感,不知怎的,我總是會想起法國的織帶老太太。
我特別想知道,香奈兒公司每次會付給她多少錢,想必是一個讓中國的織帶商人無法想象的天文數字。
畢竟,她做的織帶是用在二十幾萬元一套的衣服上,而我們的織帶則是用在十幾元一個的包包上;她做幾條織帶就要用掉兩個星期,而我們的織帶則是高速織機以每秒幾米的速度吐出來的。
同樣是小鎮裏的人,創造財富的方式卻是那麼的不同,而使用財富的方式則更加迥然有別。我們這裏靠著廉價的織帶,已經把靜謐的鄉村變成了熱鬧的城鎮,喧囂嘈雜的街道上,不時有“奔馳”、“寶馬”呼嘯而過。
而法國老太太的頂級手工,卻從未讓她離開那住了一輩子的鄉下小屋,即便在冠蓋雲集的時裝發布會現場,作為貴賓被邀請到場,也仍時刻掛念著她的馬駒。
逐漸富裕的我們,也逐漸失去了手工的傳統,現在隻能借助把賞古玩來想象祖先們那技藝超凡的身影。不知何時,“技藝的心”已離我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