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歲月的流逝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李先生卻深知運動對於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工作再忙,他也要利用一切機會舒展身體。有了休息日,更是要去打籃球和乒乓。但球打得太勤,腳常常受傷。好在自己公司福利較好,日常醫療費用除去社保後可以全額報銷,因此他沒有買醫療費用保險。後來聽說有醫療補貼類的保險,一旦住院可以獲得每日補貼,就投保了額度較高的那一檔,以避免因住院不能工作所帶來的收入損失。
因為組建家庭,從不買保險的李先生為自己買上了高額的人身險和醫療險。而隨著孩子的呱呱墜地,他更是充滿了對這個家的愛戀和眷念。
初生的嬰兒總是容易生病住院。雖然單位可以報銷小孩一半的醫療費用,但希望給女兒最好醫療待遇的李先生,36歲那年主動聯係了代理人,但願能給女兒足夠的醫療保險。而且,李先生希望現在就能給孩子買終身的醫療保險,最好還是能增額型的,以防將來通貨膨脹對孩子保單保障額度的侵蝕。
挑選了產品之後,細心的李先生不忘谘詢代理人,這份孩子的保險能否附加豁免責任?“豁免保費”功能就是說假設父親罹患重大疾病,比如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父親就不須再繳交這張的保費,但是這張保單對於小孩子的所有權利仍然有效。
在家庭支柱為子女購買保險時,“豁免保費”這一點的確很重要。雖然兒童保單的被保險的是孩子,但要獲得保障的前提必須是按時交費維持保單有效性,而家長才是孩子的經濟來源。隻有在孩子的保單中加上“豁免保費”這一條,才能真正保障孩子的保險權益。
李先生說,目前自己的保單額度還算足夠,不過,四十五歲以前還會替自己加保終身醫療,即使萬一有什麼事,也不要成為家庭的累贅。
保住自己,就是最好的愛家之約。
作為一個典型三口之家中的家庭支柱,李先生的保險觀念已算很“對路”。從婚前的“一毛不拔”到婚後的逐漸加保,從為自己購買較高額度壽險和意外險,到為女兒買醫療保險並附加豁免責任,李先生從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角度出發,為這個家庭裝上安全的翅膀,利於家庭成員安枕無憂地生活。
雖然安排家庭保險一定要和家庭其他財務安排共同考慮、同步籌劃,保險隻是家庭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內容而不是全部手段,但還是要周密籌劃,並將理念灌輸給孩子,為全家在思想上實際上都上一份“保單”!
給家庭做一次理財規劃
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富裕起來的人更加重視人身、資產、財富的安全和保障,這就需要對自己的未來進行長期的理財規劃,從而實現自己財務的最大化。而整個理財規劃包括:現金規劃、消費支出規劃、教育規劃、風險管理和保險規劃、投資規劃、退休養老規劃以及財產分配與傳承規劃。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於需求是有層級之分,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追尋:在求得溫飽、求得基本的生理需求後,生活條件獲得滿足、安穩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則需要人際關係互動,對社會有歸屬感;並進一步追求社會地位,得到自尊受尊重;最後人生的最終目標:充分發揮潛能,自我實現。
而滿足這些層級需求,必須建立在不虞匱乏的財務條件之上。有良好的個人理財規劃,才有辦法滿足我們的求學計劃、工作計劃及家庭計劃等等。由此可知個人理財規劃就是等於個人未來規劃,如果沒有完善的個人理財規劃,在未來的生活當中,常常會麵臨財務的危機,從以上可知個人的理財規劃對生活的重要性。
理財方案的確定僅僅是家庭理財的開始,很好的執行方案才是理財的核心。對於每個家庭而言,當家庭財務狀況出現較大的變化,比如職業發生變換、收入劇增或劇減,家庭生活目標發生改變時,需要及時與理財師取得聯係,以便能夠及時調整理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