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我為什麼要學習?——讓孩子知道他為什麼要學習(2 / 2)

一位外國老師在圖書館看見了他的兩名學生,兩名學生都在認真地讀書,他問他們:“你們在這裏幹什麼?”兩名學生都回答:“讀幾本書。”老師又問:“為什麼要讀這些書?”其中一名學生回答:“不為什麼,我隻是想閱讀一些經典,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學到中世紀的拉丁語。”而另一名學生則非常老實地回答:“為了考試的時候能有一個好分數。”

很顯然,前一名學生正在從書中獲取廣泛的知識,他沒有學習的包袱,他在主動學習;而後一名學生卻是被動的,他隻是為了考試,學習的目標短淺而又無趣。

父母要幫孩子製定一個清晰的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是長遠而又有趣的,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學習是令人討厭的,他也才能將學習當成是決定自己命運的最緊要的事情。

▲培養孩子專注做事的意識和習慣

做事不專心,目的不明確,這可能是導致孩子不愛學習、不願意學習的主要原因。因為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孩子的思想就會開小差,這直接導致他不能很好地理解學習的內容,也自然會使他產生抱怨的情緒:“我想玩,我為什麼非要學習?”

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專注做事的習慣,讓他有專注這個意識。不僅僅是學習,未來做任何事情,專注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比如,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也要坐下來,認真地讀書,不去影響他的注意力;給他一個明確的學習時間,讓他完成一個短期小目標,完成後及時給予精神獎勵,等等。

▲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任務

有時候,導致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的原因,還是他那繁重的學習任務。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學得越多越好,學得越久越好,於是就將他的學習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不僅如此,還將他的休息與娛樂時間也全部占用。如此一來,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吃喝睡覺就是學習,他自然會覺得枯燥無味,也就不知道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了。

所以,幫助孩子將學習時間合理安排,在製定一個大目標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一些小任務。孩子在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同時,自然也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親子閱讀 愛因斯坦的“鏡子”

愛因斯坦小時候很貪玩,經常和一群頑皮的孩子混在一起。母親為此憂心忡忡,但他卻這樣回答母親:“別的孩子都在玩,我為什麼要學習?而且我又不比他們差。”

愛因斯坦16歲那年,一天上午,他想像往常一樣去釣魚,但父親攔住了他,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我和鄰居傑克大叔一起清掃工廠煙囪,他先鑽了進去,我跟在他後麵。當我們再鑽出來的時候,傑克大叔身上、臉上全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我在後麵並沒有被蹭黑。但我一看見他的模樣就以為自己和他一樣,於是我立刻去河邊把身上洗幹淨了。可傑克大叔看見我的模樣就認為他和我一樣幹淨,結果他隻洗了洗手就上街了。但街上的人都笑話他,還以為他瘋了呢!”

聽到這裏,愛因斯坦和父親一起笑了起來,笑過之後,父親鄭重地對他說:“別人不能成為你的鏡子,隻有你自己才是你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也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愛因斯坦聽後,臉色開始變得凝重起來。

後來,愛因斯坦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開始發奮學習,並最終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