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
雷軍喜歡將小米稱為自己的孩子,卻很少有人知道,生活中的他,有個8歲的女兒。而他,也是位極其疼愛女兒、同時也極具教育智慧的父親。
女兒快樂是我的最大追求
熟悉雷軍的人都知道他為人處世很謹慎。這種謹慎,某種程度上也讓他活得不那麼隨心、開心。所以雷軍對於女兒首要的期望就是:不管將來做什麼,最起碼要過得快樂。
女兒升小學時,雷軍為了孩子能夠讀所好學校費盡了心思。當女兒真的進入北京的重點小學時,雷軍卻發現,女兒每天總是悶悶不樂,不愛上學,每天上學前會找各種理由磨蹭。
家人為此很惱火,雷軍問女兒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女兒告訴他:“老師很凶,不喜歡我!有次我上課說話,老師讓我站到講台上,還讓我周圍的同學都不要理我。”
聽了女兒的講述,雷軍陷入深思,他完全能體會女兒的感受,也許被孤立對於大人來說不算什麼,對於小孩子來說,卻是非常可怕。隨後的幾天,雷軍考慮許久,最終決定給女兒換所學校。
女兒到了新學校之後,雷軍發現,她比以前快樂了許多。她在學校裏獲得了很多張獎狀,有“愛勞動獎”,有“助人為樂獎”,甚至還得了兩次“校長獎”。
這些名目繁多的獎狀都被女兒細心地放在一個文件夾裏,裝在書包裏隨身攜帶。這種以讚賞、激勵為主的教育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女兒對上學的熱情,她每天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什麼
在對女兒的教育中,雷軍最注重的是情商和逆商的培養。女兒參加了班裏的足球隊,全班三分之二的人都參加了,自然不是每人都有上場的機會,而且女兒本身的體能也不是很出色,經常隻能坐在場邊,所以女兒心裏特別鬱悶,經常回家發牢騷。
一天,送女兒上學的路上,雷軍問女兒:“每次你們班的足球隊贏了對手,獎牌隻發給進球的同學嗎?”
女兒說:“當然是每個人都有啊。”
雷軍說:“那說明什麼?說明球隊能獲勝,每個人的努力都很重要,不管是場上的,還是場下的。相對團隊的勝利來說,個人的出頭露臉是微不足道的。”女兒聽了父親的話,似乎悟到了些什麼。
那之後雷軍發現女兒不再發牢騷了,一次他回家看見女兒正對著鏡子練舞,一見他就高興地說:“明天我們足球隊比賽,我成了拉拉隊領舞。”看著女兒臉上快樂而驕傲的神情,雷軍感到很欣慰。
此外,雷軍平時在家和女兒最愛玩的一個遊戲是從不好中找出好的一麵。比如一次數學考試沒考好,女兒很懊惱,雷軍就會對女兒說:“反正已經考不好了,還不如想一想,這次沒考好,能給你帶來什麼收獲?”
於是女兒就照著這個思路去想,想了一大堆收獲,以後做題應該挑簡單的先做,這次就是在一個難題上浪費了太多時間;這次小考考不好,給自己敲個警鍾,多吸取教訓,爭取在期末大考時考出好成績……
通過這樣的遊戲,慢慢地,女兒會發現,任何不好的事情,都能找到好的一麵,甚至有些現在看起來是不好的事情,過一段時間回頭再看,會發現其實是一件好事。雷軍不無得意地說:“這就是逆商,一個人的逆商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
做你最好的朋友
雷軍平時工作很忙,但再忙,他也會抽出時間來陪女兒。女兒很愛騎車,每個周末,他都會陪著女兒到戶外騎車。騎累了,父女倆坐在馬路牙子上休息,女兒自然就會聊到自己的學習和思想動態,這每周一次的騎車時間,成了父女倆保持溝通的渠道。
雷軍總對女兒強調:“你永遠要記得,爸爸是你最好的朋友,無論你做錯了什麼,爸爸都不會責怪你,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說你不好,爸爸也會相信你。”
一次,女兒突然給他打電話,說他們班有幾個女生準備集體離家出走,還問她要不要一起走。電話裏女兒特地囑咐他:“爸爸,你要保密啊,我隻和你一個人說了,如果你讓別人也知道了,她們肯定說我是叛徒。”為了不辜負女兒的信任,又避免孩子們集體離家出走,雷軍一邊安撫女兒,一邊聯係女兒的班主任。
最後由班主任請來一位處理青少年心理問題很有經驗的心理谘詢師來學校,來和大家聊天。女兒的班主任說:“也不針對誰,就說是常規的班級活動,這樣那些孩子也不會知道是誰泄密的。”雷軍還是不放心地叮囑:“可千萬別讓孩子知道,否則我女兒就再也不會相信我了。”
這一時刻的雷軍,不再是商場上那個沉穩淡定的小米科技創始人,而是一個唯恐辜負了女兒信任的、小心翼翼的父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