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當選沛公(2 / 2)

【分析】

1、從沛縣縣令角度看,“反秦革命者”變成“大秦獨裁者”,主要是革命領導權分配的問題。他不僅擔心“各地的殺害官吏作為起義的投名狀”的事情會發生到自己的身上,而且害怕“身負天命”的劉邦取代自己成為革命的領導者,因此一方麵關閉城門、加強守衛,一方麵準備處死蕭何和曹參。

2、從劉邦集團的角度看,一方麵,通過“恐怖故事(屠城)”要挾迫使沛縣民眾追隨自己;一方麵,把“殺害縣令”的行為變成“群眾事件”,實現了肇事責任轉移,防止起義失敗的秋後算賬給自己惹禍上身。

【原文】高祖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擇可者。蕭、曹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高祖。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奇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高祖數讓,眾莫肯為。高祖乃立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廷,而釁(xin)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也。於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之)收沛子弟,得三千人。

【譯文】高祖說:天下剛剛混亂,諸侯一同起事,現在選擇官吏不正確,就會一敗塗地。我不敢抬高自己,擔心才能微薄,不能保全父老鄉親。這麼大的事情,希望換一個可以勝任的人。蕭何和曹參就是文官,愛護自己,擔心事情不能成功,以後秦朝株連他們的家族,都對高祖表示謙讓。諸位年長的人都說:平生所聽聞的都是劉邦的奇聞怪事,(他)命中應當富貴。而且經過占卜,沒有像劉邦一樣吉利的人。高祖多次推讓,民眾都不答應他的做法。高祖於是被稱為沛公,在沛縣縣衙祭祀黃帝和蚩尤,而且殺牲口以血塗鼓行祭。旗幟都是紅色的,由於被殺的蛇是白帝之子,殺蛇的人是赤帝之子的緣故。於是,青少年、豪紳、蕭何、曹參、樊噲一樣的小吏為劉邦招集沛縣的青壯年,一共得到三千人。

【分析】誅殺縣令後,開始選擇革命隊伍領導人了。

劉邦謙讓推辭。有人說劉邦是以退為進、故作姿態。其實不然,秦朝律法森嚴,造反之人會被夷滅九族,誰敢衝這個愣頭青啊!真正的英雄,都是懂得畏懼的人,都是心思在有限區間遊動的人,需要評估做事情的風險和後果。

蕭何和曹參都顧及了家人的死活,因此把位置讓給了劉邦,就像盧俊義把梁山首領的位置讓給了宋公明一樣。同時,劉邦身負天命和豁達心態,都使得蕭、曹二人認識到:自己做一個出謀劃策的輔臣,而不是統帥千軍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