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項羽攻齊(2 / 2)

【原文】初,項梁立韓後公子成為韓王,張良為韓司徒。羽以良從漢王,韓王成又無功,故不遣就國,與俱至彭城,殺之。及聞漢王並關中,而齊、梁畔之。羽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令蕭公角擊彭越,越敗角兵。時張良徇韓地,遺羽書曰:“漢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複東。”羽以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譯文】當初,項梁擁立韓王後人公子成為韓王,張良為韓司徒。項羽因為張良跟隨漢王,韓王成又無軍功,故不派遣回到封國,與他一起回到彭城,殺死了他。等到聽聞漢王兼並關中,而且齊國、梁過背叛了他。項羽大怒,於是任命原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抵禦漢軍。命令蕭公角攻打彭越,彭越擊敗角的兵馬。當時張良安撫韓地的百姓,給項羽寫了書信,說:“漢王隻想得到關中,履行盟約就會停止,不敢再向東進軍。”項羽因此沒有西進的意圖,而向北進攻齊國。

【分析】蕭公角,是蕭縣的縣令,名字是【角】,姓名不知。漢國、齊國、梁國都背叛了西楚霸王,項羽的腦袋麵前擺著選擇題。漢國謀士最多,但是距離彭城很遠。齊國地盤最大,威脅也就最大。梁國彭越無能,威脅不足為患。因此,在項羽的軍事策略中,地盤決定實力。

孫子兵法中說: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稱,稱生勝。孫子兵法的基本原則有五條: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敵對雙方都有土地,有了土地就產生土地麵積大小的問題;雙方土地麵積大小的不同,就產生物產資源多少的問題;雙方物產資源多少的不同,就產生能動員和供給兵卒眾寡的問題;雙方人力眾寡的不同,就產生軍事力量輕重的對比;雙方力量強弱的不同,就產生了勝敗。

按照這個邏輯,土地麵積的大小決定物力,資源的容量決定可投入部隊的樹木,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強弱,雙方兵力的強弱得出勝負的概率;其實,{度、量、數、稱、勝}是微觀軍事學的體現,{道、天、地、將、法}是宏觀軍事學,靠的是天時、地利和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戰爭集中體現的是不是天時、地利等處於戰爭中的基礎地位的物資因素,而是取決於人和(人心向背、統帥智謀以及人才歸屬)等因素。

西楚霸王項羽應該把握的是{道、天、地、將、法},從全局上把握軍事的【形】和【勢】,他的眼睛確盯在了{度、量、數、稱、勝},可見他學習孫子兵法沒有做到活學活用,學的是小乘的孫臏兵法,而不是大乘的孫武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