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義帝之死(1 / 1)

【原文】九月,漢王遣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從南陽迎太公、呂後於沛。羽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

【譯文】九月份,漢王派遣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帶領王陵的兵馬,從南陽出發到沛縣迎太公、呂後。項羽聽說後,派兵在陽夏狙擊,漢軍無法前進。

【分析】劉邦選擇了熟悉的路線(關中——武關——南陽——沛縣),讓自己的部下薛歐、王吸到沛縣去接自己的父親和老婆。道上的百姓和綠林好漢都知道劉邦的恩德和美名,因此行軍風險很低。

【分析】二年冬十月,項羽使九江王布殺義帝於郴。陳餘亦怨羽獨不王己,從田榮借助兵,以擊常山王張耳。耳敗走,降漢,漢王厚遇之。陳餘迎代王歇還趙,歇立餘為代王。張良自韓間行歸漢,漢王以為成信侯。

【譯文】漢二年冬十月,項羽派遣九江王英布在郴縣殺死義帝。陳餘也怨恨項羽唯獨不封自己為王,從齊國田榮處借來兵馬相助,攻打常山王張耳。張耳戰敗逃走,投降漢王,漢王給他優厚的待遇。陳餘迎立代王趙歇回到趙國,趙歇冊立陳餘為代王。張良從韓地經由小路回到漢國,漢王封他為成信侯。

【分析】項羽和義帝的恩怨是非終於得到了徹底的清算。項羽認為義帝忘恩負義、偏袒劉邦,死不足惜。而且,隨著權力欲望以及行政命令的日益增多,放羊出身的義帝早已經成為楚國發展的障礙。項羽可不相信“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一套,他自信可以打敗天下無敵手,手中方天戟、胯下烏騅馬,誰與爭鋒。

關於義帝,我想遷移一下。

首先,什麼是【義】?明代才子楊慎《丹鉛總錄·史籍·義帝》中說:“項羽立楚王孫心為帝,以從民望。不曰楚帝,而曰義帝,猶義父義子之稱”。按照楊慎的解釋,【義帝】就像【義父】一樣,是假的。

其次,項羽殺義帝的必要性。義帝熊心不懼項羽強勢,仍舊堅守最初的約定,導致擁兵自重的項羽對之新恨舊怨。此時,義帝除具有較強道義影響力外,已無任何實際權力,僅為各諸侯爭鬥的利用工具,就像漢獻帝一樣。項羽深知自己與義帝已經心存芥蒂,懼怕義帝被他人利用,於是逼迫義帝遷到郴縣,使其居於邊陲之地,遠離政治中心,以削弱其影響力,或許還要保留他一條性命,就像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估計義帝熊心還是很不安分或者壯誌難酬的,就像蘇軾《範增論》分析的存在“非羽弑帝,則帝殺羽”的憂慮。項羽不得已采取下策,弑殺義帝於郴,結果喪失了道義,失去了民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楚漢戰爭的結局。殺害義帝,成為項羽實力增長的分水嶺,“立義帝以後,一日氣魄一日;殺義帝以後,一日衰颯一日”(《文章精義》。

再次,如何評價不幸的義帝?宋朝學者張愈《義帝新碑》:戡亂之謂武,除暴之謂仁,知人之謂智,複仇之謂孝。{平定戰亂可以稱為“武”、鏟除****可以稱為“仁”,知人善任可以稱為“智”,報仇雪恨可以稱為“孝”。義帝派遣諸侯滅亡暴秦,可以稱為“武”;把秦國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成為“仁”,命令沛公率先入關,可以成為“智”,消滅秦國為先王報仇,可以稱為“孝”}

最後,想說一下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義帝,清朝的成宗義皇帝多爾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