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三月,漢王自臨晉渡河。魏王豹降,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卬,置河內郡。至脩武,陳平亡楚來降。漢王與語,說之,使參乘,監諸將。南渡平陰津,至洛陽。
【譯文】三月份,漢王劉邦從臨晉縣渡過黃河。魏王魏豹投降,率領兵馬跟隨劉邦。攻下河內城,俘虜了殷王司馬卬,設為河內郡。到達脩武的時候,陳平從出國逃亡前來投降。漢王和他對話,非常喜歡他,讓他為自己駕車,監管諸位將軍。漢軍向南度過平陰渡口,到達洛陽。
【分析】劉邦開始和項羽爭奪天下,掀起了四年楚漢之爭的序幕。他先後俘虜和降服了項羽擁立的魏王和殷王,設置為河內郡。此時,劉邦得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又一位名臣——陳平,不但幫助自己實現了皇圖霸業,而且輔助自己的兒子鞏固了劉氏政權。
【原文】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漢王曰:“善!非夫子無所聞。”
【譯文】新城的三老董先生攔住劉邦對他說:我聽說“順應德義的才能昌盛,違背德義的就會滅亡。出兵打仗如果沒有好的名義,事情一定不會成功!”因此,明示敵人是賊寇,敵人那麼才有被降伏的可能。項羽行為沒有道義,放逐殺害自己的主公,是天下人的賊子。仁德不依仗勇敢,正義不依仗武力,全軍將士為義帝披麻戴孝,來號召諸侯們,為此事向東進攻,四海的百姓沒有不仰視您的德行。這時夏商周三王的舉措啊!漢王說:非常好!沒有先生我聽不到這些道理。
【分析】劉邦要和項羽作戰,爭奪天下。可是,打仗需要師出有名,名正言順才能號召人心,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新城三老建議劉邦為楚國的被項羽放逐殺害的義帝發喪穿孝,這樣可以站在有力的輿論地位上,四海的百姓都會樣式和追隨漢軍的。其實,打仗打的就是輿論戰,輿論是左右人心向背以及戰爭正義性的重要手段。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人就在輿論戰上占盡上風,導致清政府不但輸了戰役,割地賠款,而且明明是戰敗被辱的一方,在世界輿論上卻處於被動的地位。
【原文】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麵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譯文】於是,漢王劉邦為楚國義帝發喪舉哀,袒露身體大聲哭泣,集眾舉哀三天。派遣使者告訴諸侯:天下諸侯一起擁立義帝,大家作為臣子效忠於他。現在項羽放逐並且殺害義帝到長江以南,真是特大謀逆沒有道義的行為。我親自為義帝發喪,士兵們都穿著孝服。全部征發關中的兵馬,收取三條河流域的士兵,向南度過長江和漢江,希望和天下的諸侯王一齊攻打弑殺義帝的人。
【分析】義帝成為劉邦反抗項羽最好的政治招牌。劉邦通過為義帝發喪,明晰順逆之道,讓參加“懷王之約”的人同仇敵愾,建立抗擊項羽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齊心協力一同討伐共同的敵人、殺死懷王的罪犯項羽。
同樣是義帝,在項羽手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捧在手心怕溫度太高燙爛手心,扔到外麵怕成為別人利用的工具,真是愛不得恨不得。在劉邦手裏是一麵鮮明的旗幟,捧在手心足可以成為對抗敵人的招魂幡,扔在外麵足可以成為號召別人的信令,真是愛不釋手,愛的死去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