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帝置酒雒陽南宮。上曰:通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嫚而侮人,項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譯文】高祖皇帝在洛陽南宮舉行酒宴。他說:諸位通侯和將軍,不必對我有所隱晦,都請暢所欲言。我為什麼能取得天下,項羽為何失掉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為人輕慢而且喜歡侮辱他人,項羽似為人仁愛而且尊重他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取得的戰果,都會給予有功之人,這是與大家同享利益的表現。而項羽妒賢嫉能,對有功之人進行打擊,對賢才之士不願重用,打了勝仗卻不分給手下功勞,得了土地不願意分封功臣,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症結。
【分析】劉邦外邊輕慢,卻和大家分享利益。外表輕慢,手下就會有敬畏之心;分享利益,進行有效的物質激勵,手下就會消納死力。真是恩威並施,誅心之道。項羽外麵仁愛,卻不和大家有福同享。外表仁愛,手下就會有輕視之心;獨享利益,不能進行分封獎勵,手下就會離心離德。要知道,大家跟著你在刀尖上拚命,都是為了自己和老婆孩子能過上好的生活。拚死拚活的,還不能得到物質上的改善,誰還願意耗費精力?
【原文】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群臣悅服。
【譯文】高祖說:諸公隻知其一,未知其二。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應糧餉,保證糧道暢通,我不及蕭何;指揮百萬之眾,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我不及韓信。這三位都是曠世俊傑。而我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這就是我能奪取天下的原因。項羽本有一賢才範增,但不能重用,是他被我擒殺的原因。群臣都心悅誠服。
【分析】曾子說:重師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項羽出身名門,從下接受的是君臣之道,推行的是君君臣臣的馭下之術——“功高不賞,用人要疑,天下為公”。劉邦出身草莽,從小接受的是自然之道,推行的是恩威並施的天子知道——“有功要賞,用人不疑,有福同享”。項羽的那一套,如果用於“守天下”階段,就會成為康熙皇帝。後麵的楊堅父子也是一樣,不願意給臣子加官進爵,導致二世亡國。打個比方,項羽學到的是《論語》,講的是人道;劉邦悟到的是《易經》,就得是天道。道法自然,最大的社會自然就是利益,誰都得養家糊口,成家立業,沒有利益怎麼維持家庭生計?家是社會的細胞,根據“家天下”的倫理,國破家亡。家庭要是滅亡了,國家就會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