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通庵路亭子間的動畫實驗(1 / 1)

天通庵路亭子間的動畫實驗

因為家貧,老大萬籟鳴早早輟學謀生,挑起了養家重擔。他常向兒童刊物投畫稿,幾乎“百發百中”。1916年,在他的資助下,親戚們又湊了些錢,老二萬古蟾插班考入了著名美術家劉海粟先生創辦的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主學西洋畫科。

1918年,萬籟鳴也來到了上海。當時商務印書館招聘畫插畫的職員,他寄畫自薦成功,從此在美術部任職,主要創作廣告畫,並為雜誌繪插圖和封麵;後來還兼任《良友畫報》的編輯。他同時還在租界一個法國人辦的美術培訓班係統學習了素描、油畫和雕塑等西洋美術。在沈雁冰、鄭振鐸這些文化藝術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他加入了進步美術團體“晨光畫會”。他還有兩位好友同事董亦湘、柳圃青,都是中共地下黨員,他們常常給他講國家大事、民族大義。

一次萬籟鳴到南京路買畫筆、顏料。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外國水手突然大笑著將他頭上的紅結子小帽摘掉,拋到街上。萬籟鳴與之評理,那家夥反而出拳便打,萬籟鳴氣不過,抓住對方還以顏色。路旁閃出印度巡捕,拿著警棍,卻是幫那外國醉鬼的。萬籟鳴身受此辱後,聯想到列強踐踏中國的種種罪惡,畫了一套《國恥掛圖》。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萬籟鳴又畫一個瘦骨嶙峋的老者,身上壓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取名《物質的壓迫》,與《國恥掛圖》一起張貼在南京路上。他畫了很多這樣形象生動而且具有強烈時代感的畫,以至於美術部主任把剛剛20歲的萬籟鳴叫作“籟翁”。

當時的上海,電影院已經普及,電影院正片開始前,都會放一個美國的動畫短片。從小迷戀皮影戲的萬籟鳴,眼看著“畫筆底下的人物真的動起來了”,激動不已,這不正是他自小就心心念念的活的畫畫嗎?他馬上給美國的電影公司寫信,請教讓畫畫動起來的方法,但他不知道那時歐美動畫製造商對動畫技術和資料是嚴格保密的,去信全如石沉大海。他不甘心,便對弟弟們說,“別人能搞出來,為什麼我們就搞不出?”他租下了閘北天通庵路三豐裏一個7平米的亭子間,兄弟幾個白天各自上班,晚上便聚集在這裏,開始了動畫片實驗。

幾乎所有與拍攝動畫有關的設備、用品都是他們兄弟自己動手製作的。先是買了台舊照相機,後來才有了用於拍攝的卡通攝影機(大約50-60厘米長、30厘米高),是萬籟鳴與萬古蟾從舊貨攤上、一個外國人手裏淘來的,木殼子,牌子叫“安賴蒙”。亭子間隻有一隻電燈,光線太暗,萬籟鳴找了段麻繩想把掛燈的那根線接長點好拉近桌子,一剪刀下去,才發現那根吊著燈泡的線威力無比,電得他摔跟頭。

雖然電線麻繩搞不清,但動畫是一格一格畫出來的原理,兄弟幾個小時候玩走馬燈就明白個大概。他們用厚厚的紙簿子,一張一張的畫,一張一張的拍,再借樓下灶間自己動手洗印。在這間亭子間裏摸索了4年,財力耗盡就節衣縮食,終於,“那間亭子間狹小的牆壁上映出了動畫影像,我和三個弟弟親眼看到自己親手繪製的圖畫真的活動起來了。我童年的夢,少年的憧憬,在我青年時用自己的雙手把它實現了!”萬籟鳴興奮不已,兄弟幾個又是笑,又是跳,又是唱。老母親是他們的第一個觀眾,也跟著拍手歡叫:“出紙了!出紙了!”。老母親看得喜淚汪汪,破天荒喝了一杯酒。

消息傳出,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約請他們繪製“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的廣告片,這是中國第一部卡通廣告片。這時萬氏兄弟已經攻克了一個了不起的技術難關——他們將運動的物體畫在透明的賽璐璐片上,不動的背景畫在白紙上,然後疊起來逐張拍攝,順利解決了當時動畫片常見的“該動的不動、不該動的亂動”的問題。緊接著,1926年,萬氏兄弟進入長城畫片公司,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片長雖然隻有10分鍾左右,卻已經做到真人與動畫的結合——一位畫家正在案頭作畫,從桌子上的墨水瓶裏鑽出一個墨汁變的小黑人。小黑人不停地搗亂,搞得畫家無法工作。畫家氣憤地捕捉小黑人,小黑人十分機靈,到處亂竄,弄得房間裏一塌糊塗。最後,畫家在床底下捉住了小黑人,仍舊把他塞進墨水瓶裏。扮演畫家的是老二萬古蟾,小黑人自然是用的動畫。此時,萬氏兄弟已經完全憑著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動畫片的技術。《大鬧畫室》之後,他們一鼓作氣,又陸續攝製了《一封書信寄回來》、《紙人搗亂記》,被評為“中國最早的三部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