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戰火中的動畫是宣傳機(1 / 1)

抗日戰火中的動畫是宣傳機

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突然向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1月29日淩晨,日機從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能登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閘北華界,隨後又進攻江灣和吳淞。寶山路584號商務印書館及東方圖書館均被炸毀,閘北多處燃起大火。萬氏兄弟在天通庵路上的亭子間也未能幸免,雖然全家逃出火海,但自1920年以來辛苦積攢的機器設備、畫稿膠片,損失殆盡。

一無所有的萬氏兄弟並未放棄,反而激發了鬥誌,他們在霞飛路上開了個萬氏照相館維持生計,同時輾轉於幾個電影公司,一邊為故事片做美工、做特效,一邊繼續鑽研動畫,連續拍攝了《同胞速醒》《精忠報國》《民族痛史》《龜兔競走》《航空救國》等十幾部動畫片,以及由張石川小女兒張敏玉演出的真人合成動畫片《狗偵探》。《同胞速醒》開頭是一幅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山水畫長卷,在山水畫長卷的盡頭草原上沉睡著一頭巨大的雄獅,擋住了日本侵略軍的進攻。睡獅被日本侵略軍用大炮、飛機、坦克狂轟濫炸驚醒,大吼一聲站起來,四肢和尾巴變成工農商學兵形象,身子變成一個巨大的石滾子。工、農、商、學、兵齊心協力推拉石滾子,把日本侵略軍及飛機、大炮、坦克壓得粉碎。這些影片為喚起中國人民起來抗日,起到了積極鼓動作用;同時,也表明中國早期動畫片從一開始就不僅是供人玩賞和娛樂的消遣品,而和當時的現實鬥爭緊密配合,走著與歐美動畫電影不同的道路。

1935年,萬氏兄弟製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至此他們完全解決了動畫片的光、畫、聲的合成問題,中國動畫電影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從內容到形式向民族化前進了一大步。

1937年7月7日,北平盧溝橋一聲槍響,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了。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會戰爆發,11月,上海淪為“孤島”。此時的萬氏兄弟決定投身抗戰,但四大家子老老少少怎麼辦?經過反複商議,他們做出了一個決定,老四萬滌寰留在上海租界繼續開照相館照顧全家,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加入“上海救亡演劇隊”北上。就此,中國動畫史上的萬氏四兄弟變成了萬氏三兄弟。

從上海到南京到武漢到重慶,輾轉數千裏,萬氏三兄弟一路隨軍拍攝抗日題材的動畫片多達11部,其中大受歡迎的有《抗戰標語卡通》《抗戰歌輯》《上前線》《軍民合作》等,沿途放映,鼓舞士氣。後來電影也沒法拍了,萬籟鳴果斷決定:三弟留渝,他和二弟返滬,繼續拍攝宣傳抗日的動畫片。他們1939年4月動身,取道昆明、越南、香港,於同年夏秋潛回上海“孤島”。此時美國的卡通片《白雪公主》正在上海放映,人們競相觀看,上座曆久不衰。上海一些資本家和影片商,紛紛創辦影業公司或卡通部。新華聯合影業公司在這樣形勢下成立卡通部,並聘用萬古蟾為部主任,決定投拍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