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鐵扇公主》啟蒙了手塚治蟲(1 / 1)

《鐵扇公主》啟蒙了手塚治蟲

今日華山路上的丁香花園,是《鐵扇公主》誕生的地方。在其中的一棟小洋樓裏,萬籟鳴、萬古蟾招聘了60多位畫畫不錯的年輕人,分成打稿組、勾線組、上色組、清洗賽璐珞片組等,準備拍攝心心念念的《西遊記》。自從18歲離開故鄉南京,萬籟鳴一直隨身帶著一本《西遊記》,即便穿梭於戰火紛飛,也不曾離身。他最想拍的一段是《大鬧天宮》,奈何規模太大,財力物力未必夠,於是定下了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那段《鐵扇公主》——麵對火焰山和武藝高強的鐵扇公主牛魔王,豬八戒百般害怕屢屢要逃回高家莊,而孫悟空不屈不撓不放棄,最終師兄弟聯手同心,並動員起老百姓的幫忙,大獲全勝——萬氏兄弟要借助孫悟空的鬥爭精神和團結就是勝利的寓意,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日鬥誌。關於拍攝過程,萬古蟾之子萬百五回憶:

由於畫動畫的人都是新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缺少了“運動規律”的學習,大家對於一個連續動作,不知道上一格與下一格之間到底應畫多大的距離,動多少?人動的時候其他的地方,比如衣服,應該怎樣跟著動?等他們畫完一段後拍攝出來一看,衣服和手都是抖的,根本沒法看。

為了解決這個大難題,我父親索性請真人來表演並拍攝一段。拍攝之後,他們將每一格膠片放大在照相紙上,大家一格一格地照著畫,從中比較、感受每格之間的差別。動畫人員對運動規律的掌握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這些放大出來的照相紙我都看到過,拍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堵在鐵扇公主的門口,找她要強借扇子的一場戲。飾演鐵扇公主的演員可能叫童月娟,豬八戒是殷秀岑,孫悟空是韓蘭根。他們都化了裝,衣著也都是劇中人的打扮。後來影片中人物的聲音就是他們配上去的。

曆時1年零4個月,萬氏兄弟率領卡通班的年輕人,繪製出近2萬張畫稿,拍出毛片1.8萬餘尺。最後誕生的《鐵扇公主》,片長9700尺,放映1小時20分鍾,開創了中國動畫史上第一部長片紀錄,也創下當時亞洲地區第一部長動畫片的紀錄。

1941年秋,《鐵扇公主》在大上海、新光、滬光三家大影院同時放映,觀眾心領神會,掌聲此起彼伏。上映那天,萬籟鳴“站在電影院門口,隻見人流如潮,擁擠不堪。廣大觀眾是知音,他們懂得動畫藝術,他們是最好的鑒賞家。”

影片上映到一個半月時,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中國,到1942年,東南亞甚至日本的電影院裏,都在放映這部“世界第二部動畫長片”,觀者如堵。日本軍部終於看出了門道,下令禁演。

但是在日本,有一個少年已經被這部電影震撼到刻骨銘心,就此迷上了動畫藝術,他就是酷愛畫畫的手塚治蟲。1952年至1958年間,手塚創作的《我的孫悟空》在日本《漫畫王》雜誌上連載,他成為日本漫畫首屈一指的畫家。此後,他開始動畫片創作,以《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奠定了“日本動漫之父”的地位。1981年,他來到上海,終於見到了萬籟鳴,興奮不已,他激動地握住萬籟鳴的手說:“我是看了你的片子以後,才搞動畫的。”1988年,手塚治蟲再次來上海拜會古稀之年的萬籟鳴。此時他已身患絕症,自知來日無多,抱病完成了動畫片《我的孫悟空》的草案,並在扉頁上寫下了“這是我的孫悟空”的字樣。他以這部作品為自己的漫畫生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用這部作品,向遠在中國的萬籟鳴道別。

《大鬧天宮》得償宿願

《鐵扇公主》大獲成功,萬氏兄弟就準備著手拍攝《大鬧天宮》。此時,戰事發生變化,投資人撤資,日軍進入租界,新華聯合影業公司成了日資公司。1949年初,香港一家電影公司以拍攝動畫片“孫悟空”為由,邀萬籟鳴、萬古蟾赴港合作。到了香港,老板變卦,讓他們從事美術設計及電影布景。他們一邊積極參與香港進步愛國活動,一邊等待著機會。

1954年,萬籟鳴被安排回上海觀光。看到新中國的巨大變化,萬籟鳴激動不已。待走進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前身)時,他已經做出了決定,要在這裏創造中國動畫電影的未來。他寫信叫回弟弟萬古蟾,兄弟倆就此在上海開始了新的征程。

1961年,距離《鐵扇公主》拍攝20年後,《大鬧天宮》終於正式上馬,萬氏兄弟一輩子的夙願終於實現。1962年,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上集在國內外上演,聽著鏗鏘的鑼鼓,看著騰雲駕霧的孫大聖,萬籟鳴這位64歲的老人激動地哭了。他執筆寫下《喜莫過於夙願得償》一文。

1997年11月7日,萬籟鳴去世。他的墓碑像一卷展開的電影膠片,陪伴在他身邊的還有那個能夠上天入地、神通廣大的孫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