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樹立科學教子理念,培養未來的男子漢 (2)(2 / 3)

也有一些孩子,一直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凡事不論大小都離不開父母。他們過著舒適的生活,但是卻不懂得這種生活來之不易,不了解父母的辛勤勞動,更不理解父母的愛心。這種孩子依賴性很強,生活能力很差,一切由父母包辦代替。他們往往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缺乏同情心,認為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當的。當他們在生活中受到一點挫折或遇到一點困難時,心理上容易失去平衡,難以忍受。如果這種挫折和困難是來自家庭,他們在感情上很容易同父母發生對立,甚至出現偏差行為。父母的一片愛心換來的是痛苦和悲傷。

第二,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作出正確判斷。但隨著身心成長及知識增加,孩子也將擁有作出正確決定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很重要,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作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是孩子作出正確決定的基礎。

第三,與孩子分享工作

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幫助。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話題。

第四,給孩子以肯定,培養責任心

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也許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父母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拖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第五,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兩位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公園裏玩耍。當看到美麗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時,兩個孩子奔跑著去追趕,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媽媽趕緊跑過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說:“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媽媽則站在一旁,淡淡地說:“沒關係,自己爬起來。”這位孩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又繼續奔跑著玩去了。

同樣是摔跤,為什麼有的孩子顯得脆弱嬌氣,而有的孩子卻表現得堅強勇敢呢?這跟兩位媽媽不同的表現有關。前一位媽媽緊張不安的態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從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覺,使孩子變得嬌嫩,這是消極的暗示。而另一位媽媽淡然平靜的態度卻暗示著孩子:摔跤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應該勇敢爬起來。這是積極的暗示。

心理學家說,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暗示的結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緒、興趣、意誌方麵發生變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暗”,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稚嫩的心靈。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與說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含蓄而委婉,避免說理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於無形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誌。據調查,有接近90%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麵有傑出表現的人,年幼的時期都感受過來自家長的積極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