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尋找成功的路徑
首先應提醒孩子要專注於課堂學習,認真聽老師講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重點難點,力求在課堂上解決。理科的一些課程,一定要掌握原理,從源頭上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研究自己做錯的題,舉一反三,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做練習,要精選,不可貪多求全。要知道,有目的地練題,加上善於總結反思,往往可以產生出能力,讓孩子做題事半功倍。在學習中,讓孩子注意培養自己的能力,諸如理解能力、閱讀能力、遷移能力、概括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提高了,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這樣自己麵對的困難也就少了。文科的一些課程,要懂得化整為零,增強計劃性,做到水滴石穿。學習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因人而異,需要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摸索。隻有總結出適合自己特點的方法,才能找到出路。
第四,製定適宜的目標,注意循序漸進
製定適宜的目標對克服學習中的畏難心理和思想障礙是非常有幫助的。一個人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畏難情緒變為必勝的信心。在製定學習目標的時候,不要急於求成,開始每天學習的目標可以定得低一點,然後逐步地提高要求,讓自己逐漸適應。這就像跳高,一個人最高能跳160厘米,一下子升到這個高度,他可能跳不過去;如果分為120厘米、140厘米,最後再到160厘米,有了這3個台階,跳過160厘米就容易了。
例如,有的孩子一提到寫作就害怕。如何才能幫助他克服這種心理,使他不怕寫作呢?家長可以和他一起製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設計這樣的“階梯式”訓練:首先要求他每個月寫一篇作文,這時,他可能會覺得壓力很大,但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慢慢就適應了;到第二個學期則要求他每半個月寫一篇作文;到第三個學期就要求他每星期寫一篇作文。如果“階梯式”訓練的目標和梯度設置合理,經過逐步加大強度的“階梯式”強化訓練,他就會把寫作當成家常便飯,自然談不上“怕”了。
不僅要善於學習,還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1820年7月5日,一位眼中充滿智慧但有點羞怯的年輕人,到西點軍校的塞耶校長那裏報到,這就是後來成為美國著名軍事理論家的丹尼斯·哈特·馬漢。
馬漢如饑似渴地學習,他嚴格要求自己,成績一直較好。第一學年,就被指定為數學助理教授,並一直擔任這個職務到畢業。後來,在有31名學員的班裏,馬漢第一個提前畢業,繼續擔任數學助理教授,後晉升為工程副教授。塞耶校長此時已經看出來了,馬漢是個真正研究與分析戰爭藝術的人。
1827年1月,經塞耶推薦和馬漢的請求,陸軍部批準馬漢出國到了巴黎,主要目的就是獲取有關美國和平建設時期所需的工程技術方麵的情報。在法國,馬漢參觀鐵路建設、鑄造廠,搜集了有關橋梁基礎和建造方麵的情報。在他的請求下,他進入了法國的梅茨學校做旁聽生,同時學習橋梁和公路兩個重要學科的內容。為了吸收百家之長,他還到英國做了6周的參觀旅行。在梅茨學習期間,他說:“盡管陸軍部沒有給我下達其他任務,然而我自己卻要在一年內完成兩年的課程。”馬漢還擠時間鑽研了平版印刷技術,發現這種技術可廉價印刷大量教材和資料,在他回國時,為西點軍校購買了一套完整的平版印刷設備。
當時的英國、法國顯然在各方麵都要高出美國一籌。1830年3月份,馬漢學成回國時,滿腦袋裝的都是戰爭理論和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他認為:戰爭雖然是千變萬化的,但必須有基地和交通線,必須根據地形決定戰鬥的打法;工兵在陣地戰和運動戰中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在戰爭藝術教育中必須要打下牢固的基礎。要使符合邏輯的、合理的軍事教育列入課程,並使這些課程與具體的科學的工程學相結合,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其主要問題是當時根本無現成的教材可供選用,馬漢隻有靠自己一刻不停的研究,撰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