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點軍校校長丹尼爾·克利斯曼中將指出:“西點始致力於成為世界一流的培養領導者的學校。”每一個西點學員都同樣懷有遠大的理想。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男人,一定要讓孩子懂得: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遠,在人生的階梯上能爬多高,在人生的戰場上能夠取得多大成就,與他的人生誌向和努力程度是密切相關的。
追求遠大的目標能夠充分激發一個人潛在的動力
1880年1月26日,麥克阿瑟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軍營裏的一個軍人世家。他的父親阿瑟·麥克阿瑟,17歲時就進入軍界,中間曾一度複員,學習法律,後來再次從戎,最後晉升為中將,曾任駐菲律賓的軍事總督。他的母親出身於一個富有的家庭,結婚時剛從一所中等專科學校畢業。她頗有一種貴族小姐的派頭,又總是教導自己的兒子成為“偉人”。父母的經曆和性格,對麥克阿瑟的職業選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從小追求的目標就是做一個軍人,當一名將軍。
麥克阿瑟為實現目標,從小就刻苦讀書,而且酷愛體育。17歲考入西點軍校,他在西點軍校四年中有三年學習成績名列全班第一,創西點軍校25年來學員最高學分。畢業後,他開始了軍事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美國開始積蓄軍事力量,麥克阿瑟擔任了陸軍部的“新聞檢察官”,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後晉升為少將,任西點軍校校長。
由於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的改革,遭到了來自國會、陸軍部、校友會等保守分子的責難,被排擠到菲律賓執行海外任務。
1925年,麥克阿瑟又受命回到美國。這時他的妻子對軍旅生活十分厭倦,力勸他退出軍界,創辦私人生意賺大錢。憑借他和夫人的經濟實力和社會關係,要做生意是十分容易的,麥克阿瑟如果此時同意夫人的意見,既可以帶來家庭的和睦,又可以成為一個富翁。但麥克阿瑟麵臨這種種誘惑,一點也不心動,做個軍人、成為將軍的願望在他心中是如此強烈,他仍然對做軍人的奔波生活一往情深。最後他的夫人離開了他。
1928年夏天,麥克阿瑟再次被派往馬尼拉,擔任菲律賓部隊司令的職務。
半年後,他收到美國陸軍參謀長薩默羅爾將軍拍來的電報:“總統很想任命你為工程部主任。”麥克阿瑟清楚地知道,若接受這一職務,他在軍界發展的希望就十分渺茫,而他這時是盯著參謀長這一職位的;可若不接受這一職務,又可能被認為是不忠誠的表現。他考慮再三,拒絕了這一職務。他的這一決定使他終於在1930年8月被任命為陸軍參謀長,此時,他年僅50歲,成為陸軍曆史上最年輕的參謀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麥克阿瑟充分發揮他的才智,指揮太平洋戰場的盟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將軍,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像麥克阿瑟一樣,傑出的西點學員非常注重強調理想和信念,並從小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
從小就樹立遠大的誌向,並不斷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努力積累資本,在出現岔路的時候不迷茫,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樹立目標、追求人生理想方麵,喬治·巴頓的人生經曆也很值得效仿。
巴頓還隻是個7歲的孩子時,他就有明確的目標了,按他的說法就是做“玩具軍刀的鋒刃”——成為一個旅長,這是一個既單純又簡單的目標。他對此是那麼地執著,就像模範士兵一樣,他每天早晨都會以立正姿勢站立並向父親行軍禮。
當巴頓長到十幾歲的時候,他繼續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曆史上偉大軍人的故事,他研究波斯、希臘和羅馬的將軍,戰場的布局和中世紀的戰爭。他的報告作業中也充滿了名譽、光榮和英雄主義的主題。
巴頓最喜愛的功課是曆史課。他認為曆史是由偉人們的個人品質所決定的,他們以其愛國主義、自我犧牲精神和巨大的力量推動了曆史的前進。甚至在上學之前,他就喜歡聽父母講曆史故事、偉人的經曆和軍事家的功業。這些著作和詩歌對巴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也立誌成為一個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充滿自信、戰績赫赫的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