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對於人的頭腦發展來說,主動和自發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在孩子所掌握的知識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通過休閑中的遊戲獲得的。孩子也隻有在遊戲中,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精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孩子把膽子放大一點,培養冒險精神
一位西方記者指出:用“冒險”這個詞去概括西點軍人克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是再恰當不過的。
我們相信,沒有冒險精神,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這句話在西點也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因為在西點,有許多訓練項目就是為了訓練學員們的膽量和毅力,如果沒有冒險精神,便不可能通過這些訓練,又怎麼能夠順利畢業,進而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呢?
戰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更需要大膽和冒險,如果在戰機出現時不敢冒險,可能就喪失了贏得戰鬥的良機,這便是西點教給學員的戰鬥理念。通過一次次的冒險訓練,學員們逐漸都變成了善於把握機遇的“冒險專家”,多次充滿智慧的大膽行動都贏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績。
在戰爭中不敢冒險,就意味著失敗。
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我們常常就是因為缺乏冒險精神而最終一事無成。
有希望,就一定有失望的危險,冒險就有失敗的可能。但是在困難麵前,你不敢冒險隻求穩妥,因此變得猶豫不決,白白錯失良機。比爾·蓋茨說:“所謂機會,就是去嚐試新的、沒做過的事。可惜在微軟神話下,許多人要做的,僅僅是去重複微軟的一切。這些不敢創新、不敢冒險的人,要不了多久就會喪失競爭力,又哪來成功的機會呢?”
西點學員考慮的是:在我們這一生中,在某些時候我們必須采取重大的和勇敢的行動,但這隻是在仔細考慮這次行動成功的可能之後才把膽子放大而采取的行動。在麵對是否采取行動的問題上,特別是這種行動涉及冒險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猶豫不決、坐失良機。在這種情況中,是傳統的觀點在作怪:“不要魯莽行動,這裏很可能有危險,不要去嚐試。”這常常是明智的勸告,但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威廉·埃勒裏·查寧卻這樣說道:“有時,把膽子放大一點,敢作敢為最聰明。”
作為現代家長,應該讓孩子盡力去學會移除害怕冒險的心理障礙,培養敢於冒險的精神。
第一,要讓孩子敢於積極嚐試新事物
西點軍校的學員大都願意接受這樣一種觀點:一旦你敢於探索那些陌生的領域,便有可能體驗到人世間的各種樂趣。想想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那些在生活中頗有作為的人,他們並不是僅精通一件事的人,也不是回避未知的人。例如,富蘭克林、貝多芬、達·芬奇、耶穌、愛因斯坦、伽利略、羅素、蕭伯納、丘吉爾以及許多其他類似的偉人,他們都是敢於探索未知的先驅者。他們和你一樣,都是普通的人,唯一區別隻不過是他們敢於走他人不敢走的路。另一位文藝複興式人物施魏策爾曾經說過:“人類的一切都不會使我感到陌生。”你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開心靈的窗子,進行那些你一向認為力所不能及的活動,否則,你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你進棺材為止。事實上,偉人也是普通的人,他們的偉大之處往往體現在其探索的品質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氣上。
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勤快的,他一張開眼睛,就嚐試到處看看,當他能控製自己的動作時,他喜歡到處爬,到處摸,什麼都拿起來咬,大人做什麼,他也模仿著做什麼。當然,因為很多事情他是第一次做,所以很容易出錯,如果每次嚐試大人都報以厲聲嗬斥“不準……”或大驚小怪地驚呼“危險!不要……”時,孩子就好像被電擊了一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學“乖”了,哪兒也不能碰,不準摸,不可以試,那就不碰、不摸、不試,他認為這樣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再長大一點,孩子就漸漸地變成該做的事情也懶得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