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要想不讓孩子變得怯懦,想讓他保持自信、積極進取,家長就應該記往:當孩子做出某種嚐試時,隻要不是危險的和損害別人利益的,大人就應該鼓勵,並且提供機會讓他大膽嚐試。要讓孩子明白,誰都有失敗的時候。這樣,孩子每次嚐試做一件事情時,他得到的都是獎勵而不是“電擊”,他當然會很有自信,樂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去做自己還不會做的事情了。長大之後,他很自然就會成為一個勇敢的、樂於嚐試新事物的、敢於冒險、積極向上的孩子了!
第二,設置一些通道,激活孩子的冒險精神
兒童與成人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處於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許多在成人看來是熟悉的東西,但在兒童的眼裏卻是新奇的。許多在成人看來是正常的事情,但在兒童的心目中卻充滿了刺激。因此,父母在設置培養孩子冒險精神的通道時,應先琢磨清楚孩子的思維,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即來一個換位思考,並循序漸進。比如:孩子1歲左右剛學走路時,就要鼓勵他獨立前行,即使摔倒了,也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繼續獨立前行;孩子3歲左右上幼兒園時,就要鼓勵他識路,要幫助他懂得一些交通規則,並在交通情況不很複雜的情況下,采取尾隨的方式,讓他獨立上幼兒園或到一定的目的地。與此同時,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鼓勵孩子玩秋千、玩滑板。在孩子五六歲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學遊泳、學騎自行車,還可以鼓勵孩子去防空洞裏玩遊戲。當然,在家庭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和環境條件以及孩子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不妨讓孩子坐坐過山車,參加滑雪、登山、高台跳水和漂流等活動,讓孩子玩玩“心跳”,讓孩子在這種“玩心跳”的過程中,培養更堅強、更勇敢、更富冒險和探索的精神。
第三,給孩子適當冒險的機會
敢於冒險的教育不能在口頭說教,而需將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在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得到鍛煉和考驗。隻有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對此,專家有兩條建議:
一是放手。我們的家長常常是對孩子放手較少,總希望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庇護下,認為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長大,才能在一個合理而安全的環境裏成長為有用的人。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如果家長能夠大膽放手,多讓孩子去體驗,去鍛煉,去實踐,孩子的能力就能夠得到增長,並更加願意去嚐試,去探索。反之,如果家長老是不敢放開緊握著孩子的手,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膽怯、內向,從而無法嚐試新事物。
二是鼓勵。要冒險就有可能遇到困難、危險、失敗,這些自然是家長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如果家長因為孩子的某些冒險做法而責備他們,訓斥他們,孩子就漸漸地變得不敢去探索。也許孩子的一些行為看起來有些單純、簡單,甚至有些“愚蠢”,這些都沒關係,隻要家長經常給孩子鼓勵,多讚揚他們的行為,就能使孩子得到鼓舞,並逐漸增加冒險精神。
☆危險是什麼?危險就是讓弱者逃跑的噩夢,危險也是讓勇者前進的號角。對於軍人來說,冒險是一種最大的美德。
——1833屆西點軍校畢業生、
美國軍火大亨杜邦公司創始人亨利·杜邦
☆處於現今這個時代,如果說“做不到”,你將經常站在失敗的一邊。
——西點軍校前校長丹尼爾·W·克裏斯曼中將
☆失敗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信心不足,還沒有上場,就敗下陣來。
——西點校友、美國著名學者班傑明·S·尤厄爾
☆勇敢地麵對挑戰,並且大膽采取行動;然後坦然地麵對自己,檢討這項行動之所以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你會從中吸取教訓,然後繼續向前邁進。這種終身學習的持續過程,將是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的立足之本。
——西點軍校教官約翰·科特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