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的太平洋戰爭中,麥克阿瑟始終把這句話作為激勵自己一切行為的座右銘,從巴布亞新幾內亞到印度尼西亞,從印度尼西亞到菲律賓,為了這個“我將會回來”的使命,他在整個西南太平洋和日軍英勇奮戰。甚至,不惜和自己的同僚——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在爭奪主要方向上翻臉!不惜與羅斯福總統爭奪戰略優先權,要求羅斯福總統將美軍的戰略中心放在亞洲,而不是歐洲!所以,在他的感召下,這句話已經遠遠超出他個人的感情恩怨,成為所有在西南太平洋戰區作戰的美軍、英軍,以及被日軍占領的這些國家人民反抗日本侵略鬥爭的一個信念——“我將會回來”!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終於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這一天,他乘坐納爾維什號旗艦,指揮28萬大軍在萊特島登陸!當時,美軍第一騎兵師占領灘頭陣地後,岸上的戰鬥還遠沒有結束,他就急於登島了!
他上岸之後,正趕上一場暴雨;別人給他打傘,他拒絕了!他雨中發表了講話,其中有一句話,他說:“菲律賓人民,我——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回來了!”麥克阿瑟當時語氣深沉,眼角掛著淚珠。這篇講話,他號召大家為神聖的死者,為了子孫後代繼續戰鬥,奪取那正義的勝利!
麥克阿瑟拒絕修改一句話,與其說是這位名將倔強而高傲,不如說這位名將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也許,一位名將之所以有無窮的個人魅力,就在於他敢於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任——勝利的和失敗的一切。這也就是他堅持說“我將會回來”,而不是“我們會回來”的原因之所在。
作為負責任的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不管是麵對成功還是失敗,在生活中都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
學會承擔責任的人能夠更好地麵對人生
孩子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以後的工作當中,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如果硬把他們本該承擔的責任推給別人,結果隻會讓他們肩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孩子該做的事,就必須得他自己做,而且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西點軍校的學員都非常熟悉這樣一句名言:“人生所有的履曆都必須排在勇於負責的精神之後。”當麵臨選擇的時候,也許你會覺得孩子的能力尚不足以達到承擔這個責任;其實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卻會意識到,這正是他的機遇,利用機會和動力來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素質,這正是成就人生的最佳推動力。
事實上,勇於承擔責任是很多偉人成就大事所必需的品質。美國在“二戰”時期著名的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就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
1944年,艾森豪威爾指揮的英美聯軍正準備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展開對德戰爭的另一個階段。這次的登陸事關重大,英國和美國合作無間,為這場戰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一切準備就緒、蓄勢待發的時候,英吉利海峽卻突然風雲突變、巨浪翻天,數千艘船艦隻好退回海灣,等待海上恢複平靜。
這麼一等,足足等了4天,天空像是被閃電劈開了一道裂縫,傾盆大雨潑灑不絕,數十萬名軍人被困在岸上,進退兩難,每日所消耗的經費、物資,實在不容小覷。正當艾森豪威爾總司令苦思對策時,氣象專家送來最新的報告,資料中顯示天氣即將好轉,狂風暴雨將在3個小時之後停止。
艾森豪威爾明白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以攻敵人於不備,隻是這當中也暗藏危機,萬一氣候不若預期中這麼快好轉,很可能就全軍覆沒了。艾森豪威爾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在日誌中寫下:“我決定在此時此地發動進攻,是根據所得到最好的情報作出的決定……如果事後有人譴責這次的行動或追究責任,那麼,一切責任應該由我一個人承擔。”然後,他斬釘截鐵地向陸、海、空三軍下達了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命令。
艾森豪威爾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傾盆大雨果然在3個小時後停止,海上恢複一片風平浪靜,英美聯軍終於順利地登上諾曼底,掌握了這場戰爭得勝的關鍵。艾森豪威爾最大的成就,不隻在於他英明果斷的決策,還在於他肯為自己的決定負完全的責任。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不願意負責任的人,他就會有這樣的感覺,似乎感覺到自己很輕鬆。他的生活波瀾不起,從來都不會主動地去尋找任何事情做,在任何時候都等待著他人來支使。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是這樣的一個人,那麼家長是否有過認真的思考呢?事實上,這表現了孩子心理上的軟弱,因為從心裏不敢承擔責任,害怕承擔責任的後果會讓孩子失去現有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不敢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