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激發靈活思維,盡力尋找方法 (3)(1 / 3)

巴頓是這樣要求自己部下的軍官的,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經常坐他的那輛綴著三顆將星的吉普車出現在陣地前沿,視察他的部隊的作戰情況。據第76裝甲師師長施密特回憶,有一次,他們師正在抗擊德軍的反撲,戰鬥非常激烈,突然,巴頓的吉普車出現在陣地上,士兵激動地立即歡呼起來,甚至停止了射擊,高喊道:“巴頓、巴頓,我們的老頭來了……”施密特提醒巴頓這裏太危險,阻止巴頓在陣地上停留,而巴頓卻說:“我的命和士兵的命不是一樣的嗎?他們不怕,我也不怕!”

不過,巴頓身先士卒下部隊視察也有一個特點,就是視察前線的範圍很廣,卻從不在一個戰役進程中,在一個部隊露麵兩次。他認為:“人生來具有疲勞的本能。如果在一個部隊出麵過多,士兵們就會產生心理疲勞,對你的視察熟視無睹。這樣不僅不會激勵他們去作戰,反而會降低他們的戰鬥精神。”

有人認為巴頓身先士卒的行為是魯莽的,是對士兵生命的漠視。其實,這是不公正的。事實恰恰相反,在每一次作戰中,巴頓都想方設法地盡量減少傷亡。在美軍中,巴頓的部隊是傷亡率最小的。即使是在最為殘酷的阿登戰役中,他的部隊也是傷亡最小的。史學家認為,部隊傷亡人數最少,說明了巴頓將軍除了勇敢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還具有傑出的思維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這正是每一個想通過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真正男子漢的孩子所不可忽視的品質。

在瞬息萬變的今日社會,公司、企業以及個人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其應變之道。因此,激發潛在的創造力、應變力以及洞察力,尋求以最小的代價和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是現代人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以下就是專家總結的、值得家長在教子方麵借鑒的一些經驗:

第一,教孩子相信自己有創造力

激發創造力最大的絆腳石,是認為自己缺乏創造力。很多人有這種觀念,完全源自父母、師長錯誤的灌輸。他們以為創造力是不可企及之物,應該以敬畏之心看待發明家。但是,即使是最偉大的創新點子,也並非無跡可循、難以捉摸的。以電視遊樂器發明人諾南·巴希奈為例,他的靈感即來自遊戲與電視。這兩項現代人最喜愛的東西,經他一結合,變成了價值1億美元的點子。其實,這隻不過是一個平凡的聯想。

第二,引導孩子打破安於現狀的束縛

安於現狀,就無法激發一個人的創造力。應當引導孩子擺脫這種束縛,改變一下日常步調。不妨教孩子以畫畫的方式,把問題“記”在紙上。畫畫和右半腦的活動有關,它能觸發影像、觀念及直覺;寫字則和主控知識、數字、邏輯的左半腦息息相關。讓思潮隨著信手亂畫飛揚,畫出他所想的問題,並從各種角度來描繪它,進一步在腦中將它轉變成動畫。逐步習慣以視覺和腦部知覺來處理問題後,他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激發靈感是這麼容易。

第三,提醒孩子思考多種方案

平常我們多養成“隻找一種答案”的習慣。很多人隻要發現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馬上就會鬆口氣,說:“這辦法不錯,我們就這麼做。”但是更富創意的人士卻會說:“方法是不錯,不過再想想看,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提醒孩子思考多種可能的方案。

找出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法需靠不斷地思考,一有難題,便將它記錄在備忘錄上,並寫出所有自己能想得到的相關事件及解決方法,然後再向那些自己認為可能會提供好建議的人詢問解決之道。

第四,讓孩子學會經常詰問自己

這種定期反省的方法,可以幫一個人確信自己的創造構思。問問自己:“這種方法是不是最有效呢?”“有沒有別的途徑呢?”常常詰問自己,能使你更肯定、或矯正、或全然放棄原先的構思。不論使用何種詰問方法,你都在啟開著新點子的大門。

第五,教孩子主動換個新環境

換個新環境和創造新點子大有關係。據研究發現:人們坐在飛機上更能想出好點子,當飛離地麵13000千米高時,人的心思處在極端的創造區裏。

一個年輕人請教管理專家彼德·杜拉克如何成為好主管。杜拉克回答:“學拉小提琴吧。”他的意思是,任何讓你置身新領域,或迫使你擺脫原先安適怠惰的活動,都可能激發想象力。最好的活動是磨煉平時不常用的另外半邊腦。有時這類活動會形成神奇的組合,例如藝術家身兼棋藝高手,生意人還是個演奏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