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激發靈活思維,盡力尋找方法 (3)(2 / 3)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遊遊泳、打打球,在公園散步或在海灘漫步,都可激發想象力。

第六,鼓勵孩子化創意為行動

所有的構思都必須付諸實行,才能真正具有價值。要提醒孩子,不要吝於將自己的創意付諸行動。試試看哪些點子行得通,哪些行不通。引導孩子不斷肯定自己的創造能力,並付諸實行,他就可能逐漸成為創意天才!

使孩子成為勤於動腦、敢於創新的人

每年春天,西點有900人畢業,每人都被授予學士學位,並作為中尉在美國陸軍中服役。經過6周的休整,他們被派往科索沃、德國和關島等地。一到目的地,他們就擔當起第一份軍官職務。

單單這個事實就讓人震驚:一個國家把在編部隊的安全交付給了年僅21歲的年輕人!更不要說看管和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維持和平和偶發戰事。相關事實是:一旦離開西點,絕大多數年輕人毫無疑問是勝任工作的。從他們踏進校園的那一刻開始,學員就準備著承擔責任,麵對挑戰,在壓力下決策,不斷地訓練著自己的思維和創造能力。不斷思考、發現規律、打破常規、主動創新已經成為了每個西點學員的習慣。

西點軍校畢業生、美國在線前首席執行官詹姆斯·金姆塞說:“勤於動腦,敢於創新的人,才能爭取主動。”

為了讓孩子將來更自信地走向社會,更成功地適應社會,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讓他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創造、創新能力。具體可參考如下建議:

第一,創新能力需要多方培養

物理學家丁肇中對開發學生創新能力的剖析可謂是入木三分,他說:“一個學生,如果隻會死啃書本,應付考試,那他所得到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很可能隻是重複前人所掌握的東西。因此,我認為,比考試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對某一門課程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不是死背,而是獨立思考……這樣,我們不但能掌握已知的科學成果,而且可能發現新的問題。”

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曾尖銳地指出:“如果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

開發創新能力需要教育的點撥。在教育上,不能單純給人以黃金,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對象懂得“點金術”——培養創新能力。

注重對孩子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從注重傳授知識到刻意強化學生的能力,已越來越為教育界所重視。有人描述目前我國小學教育是“聽話教育”,中學是“分數教育”,大學是“知識教育”,真是一語中的。對學校教育中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隻重視死記硬背教科書的現象,死板的、強製性的教育製度等進行徹底變革,已成為時代的潮流。

孩子的創新能力也需要自我培養。一個人要立足於世,投入競爭,僅僅有“黃金儲備”——知識實力是遠遠不夠的,學會並擁有“點金術”——創新實力,才是高明的。我們要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向培育創新能力“傾斜”,將它列為重中之重,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開發出新點子、新見解、新創意、新發明、新構想、新體係,哪怕是一點一滴、一招一式也好。善於積累跬步,才能致千裏。不放棄任何一點創造火花,不鄙薄任何一點創造機會,才有可能形成“大手筆”,變為創造大家,發明大師。

第二,隨處留心皆創造

世界上的第一枚郵票是19世紀在英國發明的。但是,當時的郵票卻沒有今天這樣的齒孔。因此,使用起來頗為不便,郵局賣郵票,營業員得準備有剪刀,以便把連在一起的郵票剪開。19世紀的一天,在倫敦的一家酒店裏,一位新聞記者喝完了酒後,匆匆地寫了一篇稿件,裝進信封後,掏出一大張郵票,卻因沒帶小刀而犯了難,問遍周圍的人都沒有借到刀具,在無可奈何之際,隻見他從領帶上取下一枚別針,在兩張郵票的空隙之間,紮出了一連串均勻的小孔,然後就很整齊地把郵票撕了下來。這件事被坐在一旁的頗有慧眼的發明家亨利·亞瑟爾看得真真切切,他佩服這位記者的巧妙,並記住了那一行行的小孔洞,便產生了“為什麼不能在郵票印完之後就打上一行行齒孔”的聯想。於是,他立即研製了打孔機,並成功地獲得了打孔機的發明專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