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點軍校的使命是:把西點學生培養成“一個無敵的戰士、一個忠誠服務於國家的仆人、一個掌握高級技能的專業人才、一個有品德情操的領袖”。西點軍校的學員都懂得:沒有知識的人是愚蠢的,沒有勇氣的人是可悲的,沒有體魄的人是可憐的,沒有品德的人則是危險的。作為家長,一定要督促孩子加強素質修養,提高道德水平,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
一旦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麵的缺點和不足就要及時自我反省
人們都說,西點軍校的1915屆畢業生艾森豪威爾是一個既隨和,又文雅高尚的人。他滿懷信心,受人尊敬。傳記作家彼得·萊昂說:“艾森豪威爾曾想親近人民,他也希望人民親近他;當事情並非如此的時候,他感到難過。”他需要友好親善的一個理由,正是記者們常常提起的,是他對談論別人缺點的厭惡;另一個原因是兒童時期的一次教訓。
艾森豪威爾10歲那年,母親同意他的兩個哥哥阿瑟和埃德加出去過萬聖節。按照習慣,在萬聖節前夕,孩子們可以挨門挨戶地要禮物,並且嘴裏可以不住地念叨:“不請客就搗亂!”父親和母親都說艾森豪威爾年紀太小,不許他同去。為此,艾森豪威爾大哭大鬧。他叫嚷著為自己爭辯,直到兩個哥哥動身,他還沒罷休。
此後的事艾森豪威爾記不清了,但是,父親攥著他肩頭使勁搖晃的情景仿佛始終在他眼前。父親本想讓兒子冷靜下來,可艾森豪威爾卻用拳頭連續猛擊一棵蘋果樹,鮮血從手上滴下來。父親隻好用老法子懲治艾森豪威爾,用山核桃木鞭條打了他一頓後,命令兒子上床睡覺。
大約一小時後,母親走進兒子的房間。艾森豪威爾正趴在枕頭上抽泣,哭訴對他太不公平。母親坐在床邊的搖擺椅裏,好長時間一聲不吭。過了一陣,她開始勸艾森豪威爾不要任性,並引用《聖經》上的話開導兒子。她包紮好艾森豪威爾受傷的手,對他說:“不要記人之過,更不要對長輩的管教耿耿於懷,你大發雷霆結果受罰的還是你自己。”她還說,在她的孩子中,艾森豪威爾是最欠管教的。
艾森豪威爾一直記著母親的教誨,把它當做做人的重要準則。他時常告誡自己不要記恨別人,即使有人行為卑劣,特別是對他有所冒犯,也盡量一笑了之。
母親的諄諄教導使艾森豪威爾逐漸養成了一種胸懷,對那些言行荒謬可笑的人,他也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言辭激憤地指名攻擊。當然,他在私下場合,麵對其人還是直言不諱、堅持真理的。用這種待人方式,即便艾森豪威爾有時態度生硬,可他的部下也能欣然從命。可見,不記前嫌光明磊落,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德和修養。
艾森豪威爾弟兄7個,他排行老三,從小就懂得同周圍人相處的重要意義。艾森豪威爾全家住在阿比林的一所小房子,麵積隻有70多平方米。艾森豪威爾青年時代以後的領導風格一直是強調互相配合和合作。成年以後,艾森豪威爾從來不要求、也從來不期望完全得到他所要的。
艾森豪威爾年輕時,曾經曆過一次嚴重打擊。1921年,他在米德軍營時,卷入了一起財務糾紛事件,差點被解除軍職投進監獄。當時,艾森豪威爾同他年輕的妻子一起住在米德軍營,而他們的兒子阿克卻住在丹佛的親戚家。為了給兒子提供一點生活費,艾森豪威爾私下從部隊取了25067美元的公款。他的這種做法是違反規定的。事發以後,他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馬上進行補償。但督察官哈姆裏克準將卻抓住此事不放,他指責艾森豪威爾違犯法律,應當接受審判。
整個事件持續了6個月之久,艾森豪威爾被折磨得痛苦不堪,他不但時時受到上司的糾纏,而且其間又經受了喪子的打擊,他年幼的兒子死於猩紅熱。在極度的痛苦當中,他好幾次打算辭去軍職,去投奔他生意做得很紅火的哥哥。就在一籌莫展之際,福克斯·康納少將來到他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