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重視品德情操,做人正直寬容 (3)(2 / 3)

人生有緣相處,或親情相依,或同窗共讀,或為伍共事,或結伴同旅,彼此之間,總會有一些磕磕絆絆、恩恩怨怨。為何不以情為重,化解衝突,做一個寬容的人呢?

西點學子非常敬仰的人物之一林肯衝破重重阻礙當上美國總統之後,仍延用了一個能力很強的死對頭任部長之職。幕僚和隨從們都十分不解。

“他是我們的敵人,應該消滅他!”大家憤怒地建議。

“把敵人變為朋友,”林肯解釋說,“既消滅了一個敵人,又多得了一個朋友。”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寬容者有著寬廣的胸懷和巨大的智慧,這種胸懷和智慧對他們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做父母的,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胸懷廣闊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教會孩子學會寬容,不僅是為了孩子今天能處理好同學關係,而且也是為孩子將來的成功和幸福打基礎。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呢?如下建議可供參考:

第一,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所謂心理換位,就是指當雙方產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思考對方何以會如此行事、如此說話。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理解對方,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許多孩子隻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習慣於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要消除這種現象,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會下棋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剛學下棋時,往往僅考慮自己第一步怎樣、第二步怎樣,而不會考慮別人會怎樣。隻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後,才會考慮:我怎樣,對方會怎樣應對;對於對方的應對,自己應當如何一一應對。如此考慮的回合數越多,個人的水平也會越高。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如此,能夠“心理換位”,能夠站在對方的位置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設想,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第二,教孩子學會理解他人

理解能帶來寬恕,寬恕能帶來和諧。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點和不足,隻要不是特別過分,就應該理解和寬容。

一個不肯理解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理解的時候。在孩子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家長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理解和寬容比自己強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以及自己的競爭對手。幫助孩子學會不嫉妒比自己強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為難自己的競爭對手。孩子真正學會了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強的同伴學習,幫助比自己“差”的同伴,學會與競爭對手合作。也隻有通過交往,他們才能體會到寬容的意義,體驗到寬容帶來的快樂。

要告誡孩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點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學相交,和朋友相處,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完全可以求同存異——隻要同學和朋友的缺點不是品質方麵的,不是反社會的。對於朋友的缺點和不足,對於同學心情不好時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我們沒有必要事事計較,事事都擺個公平合理。多原諒一次人,多給人一次寬容和理解,同時也就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會使自己覺得在個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