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記者忍不住大聲地驚歎道:“好厲害的手段啊!”
結果,這次軍事行動還是沒有走漏風聲。
艾森豪威爾注重大局,善於與各種人密切合作的作風也為他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西點軍校非常重視對學員的合作精神的培養。
作為家長,要提醒孩子,在人生中麵臨著許多競爭,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是沒有錯的。但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不可忽視了合作精神,重視團結協作,才能克服巨大的困難,完成許多複雜的任務。
依靠強壯的力量擊敗別人是匹夫之勇;依靠狡詐的計謀製伏別人也隻是一時之計。隻有“不戰而屈人之兵”,達成雙贏、互利的和解、合作才是高超的處世手段。
培養團隊精神與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並非每個人、每個團體都天然具備的。
西點通過在校訓練,培養學生對所在的小組、班級、學校、陸軍、國家的認同,在共同目標的帶動下建立起相互合作的意識。
在西點的4年中,生活中的許多方麵都有賴於團隊的協作,學生逐步形成了“合作以畢業”的共同信念。
西點軍校要求學員有什麼事都要互相通報。新生互相轉告“每日一問”的內容,包括當天上演的電影,當天的活動和製服樣式,當日的菜單,距離最近的一些活動還有多少天等。這些信息每天都會改變,隻要有一個新生了解以後,在全校的電腦網絡上輸入了內容,其他的1000名新生就不必跑到餐廳裏抄菜單了。這就是共享與合作的體現。
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目標,是團隊合作的基礎。對學生而言,團體的目標代表了個人的行為動機。作為新生,他們同心協力,以打敗共同的敵人——“學長”,合作以畢業。
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等人都回憶過“吹號”的趣事。
西點的課堂,學生經常被叫起來參與。或者站著回答問題,或者到黑板前畫圖、演算。如果某個調皮鬼沒有預習上課內容而恰好又被叫起來,那他就完蛋了。唯一的指望就是下課,下課號一吹,不管問題有沒有答完,立即下課。
這種規定給西點的搗蛋鬼們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同伴被教師叫起來受苦,支支吾吾窮於應付。這時,其他同學搶著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其他問題,把老師的思路岔開,問題越荒誕越好,讓教師的回答越長越好,直到下課號吹響。
每一次“吹號”的經曆都會給刻板的軍校生活帶來無限的樂趣,因為表演成功並不太容易。
就在“吹號”、溜出校園逛酒吧等合作逃避懲罰的行動中,西點生通過“不太光明”的方式達到了相互認同。艾森豪威爾在軍校時極有人緣,這和他是位“吹號”高手不無關係。
集體的生活很容易使人體驗到合作的好處。團體中,每一個人都變得更有力量。西點盡量模擬未來戰爭中可能出現的情境,創造機會,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默契。
在西點校區旁邊的波波洛本湖岸上,有個常設的巴克納營,裏麵的設備非常簡單,卻個個精心設計。新生在第一年生活將要結束的時候,要在這裏接受幾個星期的訓練,目的就是充分體會合作的重要性。
經過一年的訓練,新生在心理和身體上,都經曆了艱難的磨煉,感到自己簡直堅強無比了。但到了巴克納營,他們才明白,自己的力量依然有限,隻有在團體中,才能找到個人的力量。
巴克納營有個爬平台的項目。學生分為6人一組,爬上一個4級台階的平台。每級台階高27米,每個人都必須爬上去再爬下來。這個10米高的台子,站在下麵一看就明白,再自負的人都必須依靠他人才能上得去。首先,是技術問題,用什麼方法從地麵爬上去。所有的人都會想到疊羅漢。把最高的一個人先送上去,然後由他拉大家上去。其次,是人的問題。同一個組中,有的人個子特別矮,有的人身體特別重,因此造成進展的困難,延緩速度,影響集體的成績。所有的人,包括他們自己,如何認識這個問題至關重要。處理好大家的情緒,不抱怨,不沮喪,始終保持高昂的士氣和團結的氣氛,這對於戰勝“巴克納平台”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