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支持孩子健康安全的冒險行為,允許錯誤發生
父母要支持孩子在安全狀態下探索新鮮事物,嚐試各種體驗。盡管這些冒險行為會有多次失敗,然而,不去嚐試就永遠也不會成功。麵對孩子的失敗,父母如果能在自己幫助和保護孩子的願望與孩子完成冒險的需要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會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
鼓勵孩子冒險,無疑會使孩子時不時犯些錯誤。事實上,這些犯錯體驗,也是孩子樹立自信心的必修課。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橫加指責,而應幫他找出改正錯誤的方法。這樣不僅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使他明白,接受和改正錯誤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六,教會孩子心理暗示
很多父母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要樹立信心,就一定要有過人之處,比如一種專長或者是特殊的經曆。其實這些並不是主要的。孩子對自己毫無信心,主要是因為父母經常低估他們的能力,或者把他們的長處視作短處,讓孩子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父母應該及早發現孩子信心不足的傾向,教會孩子學會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他們建立信心。
培養孩子給予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的習慣,讓孩子相信:“我能行”,主動地思考:“我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心理暗示,就會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走出人際交往的誤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今,對於學員的培訓,西點軍校強調的是智能、道德、軍事、精神、體能和人際關係6個方麵。引人思考的是,在現代社會,軍校強調人際關係,反映了對溝通與協作的重視。
西點軍校的學員都懂得,每一個人都需要周圍的一些人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會使自己贏得更多珍貴的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很多孩子都希望有很多好朋友,而實際上卻常常感到“知音難覓”。對於如何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少孩子會感到迷茫。他們往往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周圍生活圈子好人太少,無法進行滿意的交往。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家長的指導。
實際上,這往往是因為他們的交往活動存在誤區,隻要家長幫助孩子認識並避開這些誤區,掌握一些受人歡迎的要領,交往就會變得容易和輕鬆很多。如下一些建議可供參考:
第一,教孩子放棄自私,不要隻為自己著想
有的人在與別人交往時處處從自己著想,隻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做自己達到目的、滿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價值和人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有的人在交往中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時,不顧場合,也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高談闊論,手舞足蹈;不高興時,抑鬱寡歡或亂發脾氣。這種人在交往中,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無論他們多麼精明,永遠也不會與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際關係。隻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誠,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可獲得摯友。
第二,教孩子告別冷漠,不要把自我封閉
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在他們看來,人世一切是那麼無聊,令人厭倦、平淡、無意義。他們往往持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隻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有時令人難以理解。這種人交往的失敗就在於,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別人溝通。因此,他們隻有增加自我的“透明度”,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熱情、坦誠去贏得別人的理解。這種合適的自我袒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吸引力。
第三,教孩子擺脫自卑心理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往往對自己過於苛求,估計太低。如有些人感到自己的身體、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產生自卑心理。然而事實上,他們並不一定是沒有魅力、能力差,或事業成就低下;反而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對別人的話過於敏感,總是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其實,在他們深層的心理體驗裏,則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們害怕挫折、失敗,特別是在權威、強者或一些強詞奪理的人麵前,總是感到手足無措,有時則表現出一種戒備和敵對情緒。這種人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裏,設想別人對自己的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真實的證據;有時則把一些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別人,甚至曲解別人的善意。長此下去,他們就人為地把自己的交往範圍限製在父母、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中,有的則會產生厭世心理。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必須幫助他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接受自己。無論與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悅別人,以博得好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更不需要在別人麵前顯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價。價值正是在於自身,並不隨別人的評價而改變。這樣,就能漸漸消除多疑心理,從而獲得多數人的好感和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