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長大一些後,有了一定的是非善惡觀念和良好的習慣基礎。家長逐步放手讓他們獨立分析、解決和處理一些問題,獨立支配自己的言行,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來說,也是必要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到了少年期,會有較強的“成人感”,不願處處受家長的幹預。到那時,家長逐步放手讓他們去獨立思考問題,去鍛煉,有利於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自主和自立的意識。
經調查發現,父母既有權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更容易培養情緒穩定、善於控製自己和約束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較少任性。
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給孩子些“自由度”,孩子有事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主動和孩子多談心,平等、真誠地對待孩子。父母能得到孩子信任,就能增強教育效果,防止孩子任性。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整天嘮叨得孩子煩不勝煩,孩子就容易任性。
父母一定要分清楚“韌性”與“任性”的界限。“韌性”是堅信自己的做法正確,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也要堅持下去的一種頑強精神的表現。而“任性”則不同,它是不分是非,固執己見,不受任何約束。任性是缺乏控製自己的能力,不聽勸告的表現。一個人要是沒有絲毫主見,做事情沒點韌性,很難成功。
孩子過分任性不聽話,要糾正。但父母不能把孩子有主見、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樣就看做任性。確定孩子任性的標準決不該是“聽不聽我的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表現出一定獨立性,對事情有了自己的見解,父母要允許。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既守紀律、又有主見的男子漢。
強化自製力,千萬不要縱容自己
在美國西點軍校,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當一個有經驗的間諜被敵軍捉住以後,他立刻會裝聾作啞。任憑對方用怎樣的方法誘問他,他都決不為威脅、誘騙的話語所動的。等到最後,審問的人也許故意和氣地對他說:“好吧,看起來我從你這裏問不出任何東西,你可以走了。”
你以為這個有經驗的間諜是怎樣做的?他會立刻帶著微笑,轉身走開嗎?不會的!沒有經驗的間諜才會那樣做。要是他真是這樣做,他的自製力是不夠的,這樣的人談不上有經驗。有經驗的間諜會依舊像毫無知覺似的呆立著不動,仿佛他對於那個審問者的命令,完全不曾聽懂似的,這樣他就勝利了。
審問者原是想以釋放他,在他自由的地方,來觀察他的聾啞是否是真實的。一個人在獲得自由的時候,常常會製止不住心靈上的動靜的。但那個間諜聽了依然毫無動靜,仿佛審問還在進行,那不得不使審問者也相信他確是個殘廢者了,隻好說:“這個人如果不是聾啞的殘廢者,那一定是個瘋子了!放他出去吧!”
就這樣,有經驗的間諜的生命,以他特有的自製力,保存下來了。
一個能自製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自由便是力量!有時,為了獲得真正的自由,必須暫時盡力約束自己。
為了贏得勝利,也許你不得不放棄一些對自己頗具誘惑的事,幹一些自己不想幹的事。
西點軍校1971年畢業生托馬斯·梅茨中將有這樣一句名言:“如果任憑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動,那便使自己成為了感情的奴隸。一個人,沒有比被自己的感情所奴役更不自由的了。”
“控製自己”是西點軍校入校後首先要加強的一個方麵。
控製自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存在著理智與感情的鬥爭。自我控製、自我約束也就是要一個人:按理智判斷行事,克服追求一時感情滿足的本能願望。一個真正具有自我約束的人,即使在情緒非常激動時,也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
自我約束表現為一種自我控製的感情。自由並非來自“做自己高興做的事”,或者采取一種不顧一切的態度。自己要戰勝自己的感情,證明自己有控製自己命運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在通過努力做使自己生活更有意義的事,並且在向著未來的目標奮進。但是,生活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絕不應該采取僅使今天感到愉快的態度而絲毫不顧及明天可能發生的後果。我們的感情大都容易傾向於獲得暫時的滿足,所以我們要善於做好自我約束。但是須注意的是,那些提供大量暫時的滿足的事,通常就是對我們長期的健康、快樂和成功最有害的事情。因此,在追求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時,我們應當努力預測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對將來可能產生的後果。
一般情況下,自律和意誌是緊密相聯的,意誌薄弱者,自律能力較差;意誌頑強者,自律能力較強。加強自律也就是磨煉意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