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嚴格遵守紀律,加強自我約束 (3)(2 / 3)

自律對於個人的事業來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自律有助於磨礪心誌,有助於良好品性的形成,使人走向成功。

自律是在行動中形成的,也隻能在行動中體現,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途徑。夢想自己變成一個自律的人就會變成一個自律的人嗎?靠讀幾本關於自律的書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嗎?隻是不停地自我檢討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自律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麵對來自各方麵的一次次對自我的挑戰,不要輕易地放縱自己,哪怕它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自律,同時也需要主動,它不是受迫於環境或他人而采取的行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采取的行為。前提條件是自覺自願地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要自律,同時你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律精神。比如,針對你自身性格上的某一缺點或不良習慣,限定一個時間期限,集中糾正,效果比較好。

一定要告誡孩子:“千萬不要縱容自己,給自己找借口。”讓孩子學會對自己嚴格一點兒,時間長了,自律便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他的人格和智能也因此變得更完美。

衝動,決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

西點學子最崇敬的偉人之一華盛頓在曆煉自己性格方麵的事跡,給西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輕時的所有不幸遭遇,造就了華盛頓後來的眾所周知的堅忍不拔的性格,他學會了要成功地對付環境的唯一辦法,是要嚴格地控製自己容易激動的性格。

華盛頓甚至在還是小學生時,就開始了他畢生的不斷約束自己的努力,他辛勤地抄寫了一百多條“怎樣成為一名紳士”的準則,其中包括不要在飯桌上剔牙,以及同別人談話時不要離得太近,以免“唾沫星子濺在人家臉上”等誡言。

1754年,已升為上校的華盛頓率部駐防亞曆山大市,當時正值弗吉尼亞州議會選舉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對華盛頓支持的一個候選人。

有一次,華盛頓就選舉問題和佩恩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其間華盛頓失口,說了幾句侮辱性的話。身材矮小、脾氣暴躁的佩恩怒不可遏,揮起手中的山核桃木手杖將華盛頓打倒在地。

華盛頓的部下聞訊而至,要為他們的長官報仇雪恨,華盛頓卻阻止並說服大家,平靜地退回了營地,一切由他自己來處理。翌日上午,華盛頓托人帶給佩恩一張便條,約他到當地一家酒店會麵。佩恩自然而然地以為華盛頓會要求他進行道歉,以及提出決鬥的挑戰,料想必有一場惡鬥。

到了酒店,大出佩恩之所料,他看到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華盛頓站起身來,笑容可掬,並伸出手來迎接他。

“佩恩先生,”華盛頓說,“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昨天確實是我的過錯,你已采取行動挽回了麵子。如果你覺得已經足夠,那麼就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做個朋友吧!”

這件事就這樣皆大歡喜地了結了。從此以後,佩恩則成了華盛頓一個熱心的崇拜者和堅定的支持者。

西點學員都懂得,衝動,決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

為了獲得成功,要征服別人,不能依靠衝動,而是要依靠智慧和謀略。

人需要激情,需要冒險,而且需要保持這樣的激情和冒險精神,但是冒險激情絕對不能是頭腦發熱的,而是理智的清醒的,建立在充分獲得信息的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的。這需要修煉,不是頭腦一熱,一衝動就行的。

作為家長,要告誡孩子,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激情,為了增加冒險的成功係數,一定要適度地進行自我控製,防止衝動和魯莽。

自我控製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部限製的情況下,克服困難,排除幹擾,采取某種方式控製自己的行為,以保證目標的實現。自我控製表現為人的意識對自我的協調、組織、監督、校正、調節的作用,使自己的整個心理活動係統作為一個能動的主體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

自我控製行為的出現,一個首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具有自我控製的意識,也就是一個人必須在認知上形成明確的觀念,認識到應該自己管住自己。而一個人自我控製意識的形成是與其對製度、規則的清楚認知以及自身行為對自己及他人的影響的認知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在規則認知或行為後果認知的基礎上,一個人出於對規則、製度的遵守,或者是為了避免由於自己行為對自己與他人造成的不利影響的出現而抑製自己的衝動,抵製外界的誘惑,從而表現出自我控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