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長夏對保定府那個小村的村民所說的話並不隻是獨一份兒。事實上,這些話都是由東北軍政治部統一製訂,並且由楚鍾南批準施行的。為了這些話,政治部的各級軍官在東北六省深入了解,在入關之前,也曾派人進入京畿一帶對老百姓的普遍情緒進行了調查,足足準備了一年多。而這些話之所以這麼激烈,甚至還帶有一些反對皇權的刺耳之言,主要是因為政治部考慮到大明王朝此時正處於一個大破滅,大改變的時期。自祟禎登基開始,大明朝廷曆年積攢下來的矛盾終於開始暴發,到現在已經整整十七年。忠心為國之個詞已經讓人無法考量,雖然這個世界上依然還有不少人,像揚州的史可法等忠臣義士,可是,絕大多數人已經不在為大明朝廷的前途感到擔憂。他們對大明已經失望,期待著一個新的秩序的誕生。這也是為什麼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大明朝廷的官員們幾乎無一願意跟隨祟禎,不僅沒有殉節的,反而還有大多數投向了李自成,就連飽受皇恩的皇親國戚、首輔、尚書、大學士都是如此。雖然這也是因為這些大臣們的德行問題,但主要的,還是因為大明本身。事實上,如果李自成不是過度放縱部下,致使手下軍紀敗壞,在北京城進行了大肆的破壞,同時也嚴重地打擊了那些讀書人的投效心理,說不定,大順真的就可以成功奠基了。
不過可惜的是,李自成的草莽本性並沒能讓他抓住這個機遇。這位草莽英雄的悲哀並不是在於他失去了得到天下的機會,而是他差一點兒就能真正的擁有天下!而前有大明的敗落,後有李自成的惡劣表現,所以,此時此刻,正是攻擊皇權的最佳時機。皇權,楚鍾南並不視之如洪水猛獸,而且他自己也已經對其有了一絲向往。可是,像大明皇帝,乃至原本曆史上的清朝皇帝那樣,他寧可不取。皇權,肯定要受到限製。這是在小北荒的實力積攢到一定程度,並且打算對當時的後金發動進攻的時候楚鍾南就已經開始謀算的事情。從平時的言談身教就不住地向身邊的人灌輸這種理念,如今,十幾年已經過去,雖然他本人的權威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多大的影響,可是,不可否認的,“皇權必須順從於民意,服從於法律”、“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這一觀點已經真正的深入到了東北百姓,尤其是原本出自小北荒的百姓心中。
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糧!小北荒十幾二十萬人,先是在朝鮮借助土地改革的風氣傳播了一次這種理念,又緊接著在東北幾省,借助滿清敗退,執政府初立的當兒,再次將這種思想進行了傳播。雖然入關之後,政冶部派出的人並沒有那麼十幾萬人多,但是,謊言說了一千遍都可以成為真理,這種理念本身就極為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多說幾遍,老百姓怎麼可能不理解?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就是上下缺乏溝通。而原本的曆史上,新中國的革命先烈們也隻是派出了工作隊,宣揚自己的政策,加上一個土改,就輕易的得到了民心,將原本極度劣勢的局麵扭轉了過去,更是借助老百姓的手推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大勝。而如今東北軍實力強悍,進可攻,退可守,又有祟禎這個正統的皇帝的大義在,再加上政治部的人由普通老百姓的心理,經由多番琢磨之後所製訂的講解方案,順著“全民識字”這一運動的風潮,那些本就受夠的苦難,好不容易在東北軍的幫助下過上了一點安穩日子,正心存感激的老百姓又怎麼會不讚同?就算隻是口服心不服,隻要有口飯吃,東北軍又能這樣一直勝利下去,自然有他們全心全意心悅成服的時候。
當然,對於這些比較激烈的攻擊皇權的話語,楚鍾南等東北軍高層還是有一些擔心的,甚至一度打算放棄。而他們打算這麼做的原因也不多,第一,這些講解的話中多次提到楚鍾南的名字,雖然這主要是為了提高楚鍾南本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為日後奪取皇位奠定一定的民意基礎,可是,這同樣也使得那些對這種激烈言辭感到不滿的人們找到了可以反擊的對象,他們也照樣可以從中看出楚鍾南的“野心”,並將二者結合起來,混淆視聽。二來,封建王朝之中一直享有不少特權的縉紳士人階層本就對發動過土改的東北軍感到不滿,雖然如今東北軍勢大,可這種明顯袒護百姓,而且還帶有壓製皇權乃至士人特權意思的言辭恐怕會進一步刺激到這些人,引發他們的反對,乃至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