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如上的溝通,男孩知道了自己的感情還不是成熟的愛,也不再為腳踩兩隻船而自責,心態平和了許多。他說自己會繼續調整。
我和男孩的父母簡要地交流了有關情況,男孩父母心中的困惑解開了。後來的消息告訴我,男孩告別了躁動不安,理順了心緒,靜下心來開始了畢業前的衝刺。男孩的家庭也沒有了“硝煙”,恢複了安寧和平靜。
看來,隻要成人對孩子心靈成長的困惑能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難,多一些疏導,少一些阻抑,孩子心靈的成長就會多一份順利,少一份煩惱。
女孩不願上學的背後
電話預約後,我接待了一對父女的來訪。按照常規,我與父女分別進行了交流。
父親介紹說:孩子一向刻苦好學,今年暑假剛剛憑自己的實力考入高中。家裏和以前一樣,入學前就告誡孩子,到了新學校一定繼續努力,隻有學習好了,老師和同學才會喜歡你,你才是好女孩。孩子也聽話,悶頭讀書。可開學剛剛一個多月,非要換班不可。我們也不知為什麼,隻聽她說在原來的班上不能集中精力聽課。我們就請求學校給她換班了。可是,前不久,孩子說還是不行,連學校都不願去了。問她為什麼,她說是她身上有味。我們說家裏誰也沒有聞到她身上有什麼異味。她說給我們講也不明白,隨後就隻是哭。我們就不敢再說什麼了。孩子從小就很乖順,一門心思的念書。可現在怎麼不想上學了?沒辦法,我們隻能來求您幫助了。
隨後,我和女孩開始了溝通。這是一個文文靜靜白白淨淨的女孩。女孩似乎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心結在哪裏,我就請她隨便談談。
女孩的訴說輕聲細語:我是以第四名的成績考進高中的。過去學習一向特好,在班上不論男生女生,對我都很好。但是,入學不久的一次考試,成績到了班上的中下遊。我心情很不好,感覺同學們不願理我了。我的同桌是一個男生。那天當我經過他身邊的時候,感覺好像他用手遮掩了鼻子,還煽動著,我就感到是我身上有味,好像是腳的臭味。後來,我覺得大家都知道了我身上有味,真的不願接近我,離我遠遠的。特別是男同學,更是對我竊竊私語,我聽到他們好像在議論我身上的異味。我整天非常壓抑,焦慮緊張,而且感到不能聽課了。就是這樣我才換班的。可換班後,好像這裏的同學也知道了我身上有味。原來班上的男生怎麼這麼壞,把我身上有味的事情傳到了這個班的男生耳朵裏?這下我更受不了了。走進教室我心裏就非常壓抑,甚至見到校門都害怕了。家裏說我身上沒有異味,我回到家裏自己也不覺得有味。可是,隻要坐在教室裏,同學們都能聞到。我到底是怎麼了?我該怎麼辦啊!
說到這裏,女孩的淚順著臉頰靜靜地滑落下來。
女孩有味的感覺是怎麼回事?
在心理學上這種感覺叫幻嗅,是幻覺的一種。幻覺是指沒有現實刺激物作用於相應的感受器官而出現的一種虛幻的感知體驗。幻嗅就是出現某種虛幻氣味的感覺,常常是一種難聞的氣味,如腐臭味、腥味、焦味以及刺鼻的化學藥品味等,從而伴有掩鼻或皺眉動作。幻覺常常是精神病的症狀之一。但是,女孩的幻嗅並非精神病的症狀。正常人在某種特殊的狀態下也會出現片段的短暫的幻覺。作為精神病症狀的幻覺中,多為幻聽,幻嗅很少見,也不是像女孩這樣指向自身,而不是指向外界。更重要的是,女孩的幻嗅具有明顯的選擇性,她隻是在學校和同學一起才有幻嗅,在家裏並不這樣。就是說,她的幻嗅是片段而短暫的。而且,還有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重要的細節,就是女孩出現幻嗅主要是有男生在身旁的時候。最後,與其說是女孩感覺自身有味,不如說是感覺別人覺得她身上的氣味,她對自身有味的感覺,不過是受了來自同學的也許無意的掩鼻動作等暗示。據如上種種情況判斷,女孩的幻嗅不是精神病症狀。
那麼,女孩的幻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心理學告訴我們,幻覺常常有某種象征意義。女孩的幻嗅也有象征意義。象征意義是什麼呢?針對女孩的情況,我決定采取意象對話方法。想像中的意象可以反應人的意識中或潛意識中的心理活動,具有象征意義。意象對話就是用想像中的意象進行交流。
我們的意象對話是這樣進行的:
我說,我們做一個想象練習好嗎?請閉上眼睛,平心靜氣,讓心裏的雜念減少。然後放鬆身體,調緩呼吸,想象自己沿著一個樓梯向下走,四周光線不是很亮。在樓梯拐角處有一麵大鏡子。在想象中,你在鏡子中看到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另一個麵目,另一種形態,不要想應該是什麼樣子,隻要等著這個鏡中形象慢慢地清晰起來。女孩合作得很好,她說鏡子裏看到的是昏暗的光線中一個瘦弱的,矮小的,麵黃肌瘦的女孩。
這個鏡中的形象便是女孩的心靈的麵貌。很明顯女孩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不好,集中地表現為自我否定,也就是不能接納自我。因此,她看到的是一個沒有魅力的形象。現在,意象對話證實了我的推測,女孩幻嗅的象征意義很清楚了:與想象中看到的自我意象一樣,“有味”,成了她是不被歡迎的女孩的象征或標誌。那麼,女孩為什麼隻在學校特別是在男生身旁,才感覺有味?我們的意向對話繼續進行:
“請閉上眼睛,想象著自己走在一條路上,路邊有一所大房子,看到了嗎?”
“看到了。”
“好,我們走近房子。”
“我來到了門前。”
“房門是關閉的嗎?”
“是的。”
“好,我們打開房門,走進去,可以嗎?”
“進來了。”
“你看到了什麼?”
“裏麵漆黑,什麼也看不見。”
“那麼我們去找到開關,打開電燈。”
“找到了,燈亮了。”
“現在你看到了什麼?”
“這是一個大廳,廳中間有一根柱子,還有樓梯,有一麵牆壁上掛著一張照片,好像是一張男女合影。”
“好,你去摸摸柱子,然後走上樓梯去看看,感覺怎樣?”
“柱子很光滑,走上樓梯了,感覺挺好……”
我們的意象對話到這裏的時候,女孩臉上有了幾許輕鬆和愉悅。
現在,女孩的問題清楚了,她麵臨著兩性關係心理的困擾。女孩想象中的事物帶有較為明顯的性色彩:可進入的房間常常是女 性 生 殖器的象征,而柱子常常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上下樓梯的動作,則是性 愛活動的象征。那張男女合影照片為這些有關兩性關係的象征意義提供了線索。不難理解,女孩正值懷春的季節,春情萌動的心靈,對兩性關係異常敏感,特別關注自己在別人特別是異性同學心中的形象,關注自己在異性那裏是否有魅力。生活中,少男少女對性魅力的關注往往曲折地表現出來,因而,學業成績和人際關係的好壞,成為他們特別關心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在異性同學眼裏是否有魅力。一個白淨文靜的女孩,過去成績一直很好,不用擔心在同學特別是男生眼中的魅力。而進入高中,競爭群體變化了,成績名次的下滑,讓自己感覺過去的優勢沒有了,於是,自認在同學特別是男生中肯定沒有了魅力。於是,這種心態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別人偶然的掩鼻等的表情、動作,產生了暗示效應。於是,覺得自己身上有味成了不受歡迎的象征。於是,男生在旁邊的時候對所謂自身的異味特別敏感了。泛化的結果,隻要在學校就出現幻嗅現象。
在心理治療上有一個體形嫌惡症的概念,簡稱嫌形症,因為青少年對自我形象及自我意識異常敏感,所以這種症狀多發生在青春期前後的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現為當事人很關注自己的身體外表,心理上很嫌棄自己軀體某部分,盡管醫生認為不需要,卻總是想辦法去糾正自己覺得醜惡或不好的軀體部位。如男孩擔心自己的鼻子不夠高,女孩擔心自己不夠苗條。還有的擔心的不是軀體問題而是生理現象。比如擔心自己有口嗅或者體嗅不好,令人厭惡。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嫌形症往往有其性的象征意義。關於身體異味的感覺的性象征意義在於,隻有很親近的兩個人才比較容易聞到身體味道,在性興奮的時候才會增加發散的軀體味道。於是,在心理上也就容易聯想到對異性的興趣。於是,怕對異性過分接近的人,也就擔心自己的體嗅問題。女孩的故事可以說是對嫌形症的一個詮釋和佐證。
有關的象征意義一般不必對來訪者解釋。現在要做的是為女孩提供具體的幫助。
第一步是進行認知調節。我請女孩尋找自己身上有味的證據,同時尋找反證。交流中女孩逐漸認可自己的感覺是沒有根據的。同時,我們就一個人怎樣接納自己喜歡自己進行了交流。我請女孩回去繼續作這樣的自我認知調整,而且寫在本子上。
第二步是繼續意象練習。一是仿照前麵的意象練習,在原有意象的基礎上,增加改變其性質的內容,使意象由消極變得積極起來。如,想到黑屋子,就想辦法給它帶來光明,可以打開電燈,可以拉開窗簾,可以重新安裝電燈或者開一扇窗子。再如,給昏暗的光線中缺少魅力的女孩這一自我意象增加一些內容,加強燈光照明,換上漂亮的服飾,讓臉上帶著笑容。這樣的意象練習可以讓當事人的心境和自我意象變得積極起來,促進自我接納。二是進行有利於調整兩性關係心理的意象練習。如,仿照前麵的練習,摸摸柱子,走走樓梯。還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朵花,吸引了蜜蜂的到來。這可以逐步化解有關兩性關係的心理壓力。女孩表示願意作這樣的練習。
女孩的心結,對她的父親也不宜解釋太多。我隻告訴他孩子沒有什麼大問題。見他鬆了一口氣,我轉而鄭重地說,“但是,我不能不實話實說。父母一味片麵地關注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學習提出不恰當的過高要求,是孩子心病的根源之一。今後,家裏對孩子的最好幫助是關注孩子的心靈,對孩子的學習有一顆平常心,在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肯定的評價,讓孩子切實感到自己是個可愛的女孩。”
再一次會話之後,女孩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她說那種有味的感覺奇跡般地消失了,學校生活又變得輕鬆而快樂起來。我知道她重新悅納了自己,重新感到自己是一個有魅力的女孩。我為女孩以及女孩父母的合作自救而欣慰。
男孩要求轉學的背後
電話約定之後,我接待了遠道而來的一對母子的來訪。男孩人高馬大,簡直一個男子漢了。走進心理谘詢室,母子倆離開很大的距離分別落座。來訪者的一些看似無意的行為往往折射出他們的心理關係。由此我判斷,他們母子雖然同來,卻心存隔膜。經初步溝通,我知道,男孩17歲,正在讀高二。母親40左右的年紀,是一位職業女性,儀表和談吐流露出她的休養。可是,她此刻分明把困惑寫在臉上。
根據具體情況,我與母子分別會話。男孩的母親急切地傾吐著心中的困惑:孩子本來在一所不錯的高中讀書,離家也近。可是,最近孩子不知出了什麼問題,提出要轉學,要轉到一所挺遠的一所學校去。我們對他講,轉學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況且暑假後你就要讀高三了,轉到新學校還需要慢慢適應,如果適應不好怎麼辦?再說離家又很遠,也有很多的不方便。如果現在的學校有什麼困難,我們可以幫幫你。可是,不管我們怎麼解釋,孩子就是堅持轉學,而且這幾天越發地強烈,好像總是躲避著上學。前兩天說,真的不想去學校了,非常怕去學校。我們再解釋什麼,孩子就和我們大發脾氣。僵持不下的時候,是孩子自己提出不行就找馬老師。他說看過您不少心理谘詢的文章,說您可以理解和幫助他。我們也沒辦法,就急切地找到您這裏。您說,孩子到底為什麼怕去學校?
怕去學校?莫非是學校恐怖症?可一般來說學校恐怖症往往發生在小學生身上,高中男孩為什麼怕去學校?已知是男孩自己主動提出來訪的,我對問題的解決增加了一份信心。因為心理谘詢的成敗,往往取決於當事人是否積極主動地合作。
男孩聽了我的讚許之意,很友好地笑了,佝僂的身子也挺直了許多,果真絲毫沒有阻抗地坦露自己的心聲。他證實了母親說的情況之後,說:“我在這個學校簡直一天都不能堅持了,每天走進校門我就緊張害怕,我轉學就是要離開這個環境,離開這裏的同學。我雖然和老師、家長說了很多轉學的所謂原因,其實那不是我的真實心態。也不是我有意騙他們,是我不能對他們講……”
猶豫片刻之後看到我會意的微笑,男孩鼓足了勇氣:“是這樣的,在學校裏,我先後暗暗地喜歡過十幾個女孩。不過她們都不知道,隻有兩個女孩知道,一個是我自己直接給她們寫的條子,一個是同學轉達的意思。我隻是心裏暗暗地喜歡她們,並不是要和她們怎樣,更不是要對她們有什麼圖謀不軌。可是,她們都拒絕了我。這讓我心裏很不安。沒想到的是,我感覺我們的關係從此非常尷尬,她們都躲避我,對我總是用那種眼神看我,那種眼神好像是敵視,又好像是鄙視。而且,我感覺心中喜歡過的那些女孩都知道了,都躲避我,都用那種眼神看我。到最後,我感覺好像所有的女生對我都是那樣的眼神。哎,那種眼神真讓人受不了。每當看到她們那種眼神,我的心裏就是一片恐慌。現在,我隻要走進校門,走進教室,心中就是一片恐怖。我真的受不了了!”
男孩的身子再一次佝僂下去,臉上掛滿了痛苦。
“於是,你就想轉學逃避這種眼神?”我再一次會意地笑了,“可是,轉到新的學校就不會重複昨天的故事了嗎?到那時,你怎麼辦?難道再次轉學?”
男孩聽到這裏抬起頭來:“對呀,對於我的困境,轉學不是出路。”
我讚許地說,“既然轉學不是逃避困境的出路,那我們就得找找別的出路了。”
“出路在哪裏呢?”男孩關切地問。
為了幫助男孩找到新的出路,首先需要讓他重新認識自己的感情故事。其實,男孩的困惑不過源於少男少女性心理特點。中學階段的少年大約正處積極接近異性的時期。這時候的異性同學交往有兩個特點:一是交往對象的廣泛性。就是說與異性的交往不是一對一的,常常是對很多異性夥伴都有好感;二是交往對象的多變性。就是說這時候的交往對象不是很穩固的,今天喜歡那個異性同學,明天又會喜歡這個異性同學。
“對,就是這樣,您正說到我心裏了。”男孩遇到了知音一樣。
“這種感情原本沒有什麼不對。”我說,“但是,常有些男孩女孩把這種感情錯當成真正的愛情,其實,這遠遠不是真正成熟的指向婚姻的愛情。”
男孩表示理解,知道自己這個年齡生理不成熟,思想不成熟,經濟也不獨立。
“馬老師理解你說的並非有什麼圖謀不軌,但是,寫條子,傳條子,把心中的喜歡當成愛說給人家,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我說,“人總會有很多很多欲望,但不一定都能滿足。心裏想的東西,不能都說出來,更不能有進一步的行動。比如你們這個年齡已經進入青春期,難免性的萌動,但這隻能是心裏想,怎樣地想都可以,這叫作性幻想。但是,人不能心中有了想法和欲望,就付諸行動。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什麼,就在於人能夠控製自己的行為。”
“對,我的困境就是我把心中的想法變成行動造成的。”男孩有所領悟。
“你能這樣看很好。一個男孩如果沒完沒了地給女孩寫條子,今天說喜歡這個,明天說喜歡那個,女孩子怎麼會不反感?”我表示肯定,“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我心理暗示。由於女孩的拒絕,讓你感到很自卑,很沒麵子,於是,你就把這種心態投射到了別人身上,感覺女孩對你一定是鄙視,甚至敵視,於是,就像疑人偷斧的故事一樣,你就越看越像,甚至看所有女生對你都是那樣的眼神。於是,你限於恐怖之中。其實這是自己嚇唬自己。”
“真是這樣,有時候還沒走進教室,就像看到了那種眼神。”男孩羞澀地笑了,“當初我真不該把心中的想法告訴女孩。”
我也笑了:“現在,你肯定找到了走出困境的出路。”
“我知道了,轉學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男孩領悟的很好,“我需要改變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把對女孩的喜歡先留心裏,首先為學業而拚搏。”
告辭的時候,我告訴男孩的母親,孩子很快就會走出困境的。男孩母親眼神裏流露的是疑惑。幾天後,男孩的母親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驚喜地告訴我,孩子真的不再要求轉學,心態很好。遵照男孩的請求,我沒有透露男孩的隱秘。我隻說,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與孩子增進心靈溝通,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持。是的,假如有良好的親子溝通,假如親子不是這樣隔膜,還會有這樣的家教困境嗎?
如何指導孩子的異性 交往
在我的心理谘詢中,不少家長朋友為孩子與異性同學的交往而頭疼。其實,孩子們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們需要的是給他們以指導。您該怎樣來指導孩子與異性同學的交往呢?下麵這個心理谘詢個案會對您有所幫助。
這一天,又一個男孩來到心理谘詢室:“馬老師,您說男女同學之間能不能交往?”他開口分明要在我這裏討一個說法的語氣。
我笑了:“別急,說說到底是怎麼回事?”
“昨天,不知是哪位女同學給我打來電話,是我媽媽接的。那同學一聽不是我就把電話掛斷了。好家夥,這下我媽媽如臨大敵,一個勁兒審問我,好像男女同學打個電話就罪大惡極了。”男孩頓了頓,還是急著要跟我討個說法,“您說,男女同學之間交往有什麼錯?”
“沒有錯。”我態度非常明朗,“男女孩之間的交往,是性角色形成過程中最自然不過的事,或者說是性角色成熟的必由之路,甚至對整個人格的成熟都是必修的一課。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從未有過與同齡異性的交往,不僅性角色意識會出現嚴重的障礙,整個人生都可能是一個悲劇。這樣的事例不少。男女同學的交往是建立純樸友誼的基礎,是人格完善的需要。男同學的陽剛之氣、雄健之美、粗礦偉岸的性格可以給女同學以力量和信賴,從而強化女同學的勇敢、堅毅、競爭等意識;女同學的文雅、溫柔、括美可以給男同學以信心和支持,從而使男同學體會到真情和女性的偉大。如此就激發了彼此對真、善、美的追求。”
“當然,我們無需回避,男女同學之間的友情是與青春期的性發育有關的。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友情一開始就帶有一種超越人類性本能的理想色彩,而升華到了一種至純至美的境界了。”
“還是您了解我們。”男孩遇到了知音一般,“真的,我們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和友誼是純潔美好的,哪來大人們擔心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我媽媽開口就說不能這麼早搞對象,真氣死人了。有時候,同學們也起哄,真煩人。”
“的確,異性同學的交往不同於同性同學的交往,總要多一些麻煩,特別是周圍的人們往往不能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的時候。”我表示理解。
“您說該怎樣交往才能減少一些麻煩,我們該注意什麼呢?”
“你能想到這一點很好。”我讚許地說,“有這麼幾點建議你們可以考慮。第一點是在交往方式上保持公開性。校內也好,校外也好,與異性同學交往應盡量公開進行,不要偷偷摸摸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麵’。因為事情越‘保密’,別人就越好奇,越容易引起誤解。你說的男孩打來電話一聽是大人的聲音就掛斷了,不是很容易讓人疑心嗎?再有,也該注意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與異性同學單獨相處很長時間。當然嘍,講公開性也不是什麼時候都拉個‘證明人’。”
第二點就是交往範圍要增加廣泛性。千萬別傻乎乎地把目光集中在某一個異性同學身上,那樣不僅容易使自己想入非非,而且會一葉障目,無法領略更多異性身上的風采。交往的範圍過於狹窄,會把自己放在一個被動的地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比如父母的猜疑,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議論……多交往一些人,多結識一些異性,多參加一些男女同學的集體活動,這是每位少男少女應注意的。還有,增加廣泛性還包括你的同性夥伴。
“第三點是在交往情感上要堅持適度性。與人交往,不論同性異性,都從喜歡或不討厭對方開始。而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更是以情感上的相互吸引為基礎的,但要保持適度,不要投入太多的感情,不癡迷於對方,隻把對方當作朋友。把自己與別人擺平了位置,情感也就不至於向對方傾倒。”
“最後是在交往關係上保持距離感。男女同學在一起總不免談天說地甚至追逐打逗,這也很正常,但應與異性夥伴保持適當距離,既要熱情、親切、隨和、融洽,不拒人於千裏之外,又要把握好分寸。比如,男女同伴在一起,開玩笑不要忘乎所以,談話應回避敏感的話題,打逗時舉止不要放肆忘形,等等。這樣,你們會切身感受到,由於保持了距離,彼此尊重,友誼才如淡淡的花香,回味無窮。怎麼樣,你看有道理嗎?”
“我懂了,您說的真好。謝謝馬老師!”男孩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家長朋友,讀到這裏,我想您對怎樣指導孩子與異性同學交往一定心中有數了。
怎樣善待孩子的初戀情懷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幕令人痛心的現代悲劇故事。
小蘭15歲了,長得很秀美。她上初三,與同班一個男生要好。這男生腿腳有點殘疾,但人聰明多才,吹拉彈唱樣樣行。所謂要好,究竟是出於對這男生的同情,是純真的友情,是少男少女之間相互吸引的朦朧的感情,還是幾者都有的一種並不分明的混沌感情?誰也難說清。
小蘭的父親風聞此事後,立即警告小蘭:“我告訴你,不許老早搞對象,將來搞對象咱也不能嫁給一個瘸子!”小蘭是有文化的孩子了,聽老父這般難以入耳的教訓,很是不滿,可又不敢跟父親頂撞,隻是心裏反感而已。從此,她不再與那男孩公開接觸了。
由公開轉入地下,神秘感就來了,體驗自有不同。性意識的覺醒使這對少男少女有了一些擁抱親吻之類的肌膚接觸,這越發使他們難舍難分。紙包不住火。小蘭的父親知道後怒不可遏。一天晚上,大家去村上看電影,小蘭又到那男生家裏。她沒料到父親跟蹤而來,要來個“捉奸捉雙”。結果兩人正談的親熱,老父大喝一聲猛然出現,兩人下慌了手腳。老父舉起棍子就打。男孩的兄長聞訊趕來,與小蘭的父親格鬥起來。小蘭趁機跑回家,又氣又羞又急之下,竟拿起一瓶滴滴畏喝了下去。藥性發作起來時,她後悔了,喊人求救時,已經晚了。這悲劇給我們留下的是何其沉重的思考?
這悲劇是誰釀成?
是我們不少大人手中高舉的“早戀”這一撻伐之鞭。
何止小蘭的老農式的父親把男女孩的要好看成是“老早的搞對象”?多少有文化的為人父母者甚至教育人的人,一見男女孩交往,哪怕是一起談過一次話,一起走過一段路,寫過一封信,遞過一個條,就動輒定性為“早戀”,接下來就是煞有介事的研究如何防治。
“早戀”,這實在是成人製造的一個尷尬的概念。
首先,這並非真正的“戀”。上麵那些男女孩之間的事,遠非如同成人的指向婚姻的“戀愛”,不過處於積極接近異性時期的少男少女正常的性心理的表現。有人把這個時期稱為模仿性的戀愛期。再說,戀愛什麼叫“早”?即使就指向婚姻的成熟的戀愛說,說不到法定結婚年齡戀愛為“早”,相信誰也不會點頭。說不到戀愛年齡的戀愛為“早”,那麼又如何界定戀愛年齡本身?又何況此前的模仿性的初戀?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早戀這一既模糊又尷尬的概念謬種流傳起來。欣幸的是,為適應新詞新語產生的現實而以增加新詞語為首要宗旨的最新修訂版《現代漢語詞典》,卻拒收“早戀”進來與“早婚”、“早育”為伍。謬誤的東西喊的人再多也不會成為真理。
難道能否認在少男少女之間會發生戀情?一點不想否認,也不能否認。少年男女之間發生的相互愛慕之情,是名副其實的“初戀”——初級的不成熟的戀愛。這種初戀是拒絕世俗的功利主義的,是不考慮婚姻的,是一段純美的感情經曆。初戀是人生第一朵綻開的鮮花,如初升的朝陽一樣美好。一個身心健全的人,憑心而論,誰沒有過年少時初戀的美好回憶?雖然它像夢一樣迷蒙而短暫,但它注入人心的那種溫馨和向往,難道不是培養人美好的崇高情操的最好精神營養之一嗎?說句實在話,誰果真在年少時沒有過初戀,那是一種人生的缺憾,而且這種缺憾會在人格上留下影響終生的殘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