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初春之旅:善待孩子的懷春心理(3 / 3)

不錯,初戀是幼稚的。但它如別的事物一樣,沒有初始哪有發展?沒有幼稚哪有成熟?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把人類正常的異性戀愛的初始階段視之為非呢?人們所以發明“早戀”這麼一個尷尬的概念,就因為那麼多人對青少年的初戀這種客觀存在的正常現象,不願承認,不敢正視,更不想肯定。於是,那麼多為人師長為人父母者同時舉起“早戀”這一撻伐之鞭,對青少年的初戀來一個共討之,共伐之。於是,撻伐之鞭下便有了本文開頭看得見的悲劇,便有了那麼多青少年心靈上看不見的創傷。

放下我們手中“早戀”這把撻伐之鞭吧。

我們肯定少男少女的兩性感情,並不意味著可以聽任少男少女盲目墜入“愛河”。因為他們到底還小,還不識水性,還招架不住巨大旋渦的衝擊,鬧不好會被淹溺。

我們需要的是對少男少女的異性 交往給以指導。對異性 交往,雖然“男女授受不親”沒有了公開的市場,但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此至今還是十分挑剔。因而,對孩子們的異性 交往,在表示讚成應該允許正常交往的同時,又對孩子的異性 交往表示十分擔心和害怕。其實,真正令人擔心和害怕的是包括家庭在內的社會的心態。因為決定孩子們異性 交往發展方向的不是孩子自身,而是社會的力量。這從上文的故事中及類似的故事中,可以鮮明地看出這一點。無端的禁止和阻抑往往會使他們的異性 交往發生畸變;明智的態度是開放,是疏導。

如果少男少女戀得很認真了,我們又該怎麼辦?

一位16歲的很不錯的高中男孩,認真地與一個同班女孩相戀了,男孩的父親與兒子進行了一次屬於兩個男人間的朋友式的談話——

父:兒子,你是不是覺得她是最好的女孩?

子:我覺得我認識的女孩裏她最可愛。

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一,你認識的女孩有多少?

子:……

父:你說你要上大學,將來還要出國深造,想成為一名律師或金融家。你知道你將來會遇上多少好女孩?爸爸並不反對你現在談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見異思遷。你16歲就有了女朋友,這女朋友是你到目前為止認識的最好的女孩,可是,你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到那時候你該怎麼辦?你會不會後悔?

子:可是,現在讓我離開她,我很痛苦。

父:你初三時買的“隨身聽”呢?

子:前兩天,您給我買了個高級的,我覺得音質比那個好,就把原來那個給人了。

父:這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你如果把握好每一個屬於你的機會,你以後的成就隻能比今天大,你麵對的世界隻會比今天更寬闊,到時候你的選擇隻會比今天更好,更適合你。如果你現在與這女孩真有那份情緣,到時候再讓它開花結果多好。兒子,一個人一生不可能不做些讓自己後悔的事,但是,人生大事隻有幾件,後悔了,就遺憾終生。

子:爸爸,我懂了……

我們應該給初涉愛河的少男少女的心靈之舟以導航,指導他們學會把初戀的純情珍藏在心底,使之成為一種激勵力量,以理性把握人生走向。這個初涉愛河的男孩從他的父親那裏得到了這樣的人生指導。真是太幸運了!

我們都是為人父母者。我們不該讓自己的初涉愛河的孩子也享有這種幸運?

我們應該讓更多的走進初戀季節的少男少女有幸得到這樣的人生指導。

幫孩子走過童年的陰影

這是一個女孩的心靈呼救:

在我五六歲的時候,一天,和十來歲的鄰居哥哥一起玩。不記得他當時是怎麼騙我的。隻記得他讓我閉上眼睛去摸他的生殖器。當時我沒有什麼害羞,隻覺得好玩。一連發生了幾次。一次被爺爺看到,爺爺非常生氣,告訴了媽媽。媽媽更生氣,說等爸爸回來打我。盡管爸爸沒有打我,但我怕極了。這事情似乎在媽媽的記憶裏留了很長時間,她總時不時地會警告我說,不要和男孩子一塊玩。後來,在一次調皮中我的心又被媽媽“劃了一刀”。那次,我沒有提好褲子就跑到媽媽麵前,媽媽狠狠地瞅了我一眼很生氣地說:“不知害羞,瘋瘋癲癲的像什麼?”我當時好玩的心情一下子墜入了低穀,敏感地意識到可恥,說不出的難受。記得好長時間吃著吃著飯,難受的感覺湧上心頭竟難以下咽。我不知道它在我心裏留下了怎樣的創傷。還有一件事,也是四五歲的時候,也是一個十來的男孩,他們騙了我還有另外的夥伴。他竟拿小棍碰我們的生殖器。當時我們沒有任何反抗,因為我們隻是覺得有人和我們玩就好。現在,我根本不敢與別人說起童年,因為我的童年充滿了恥辱。

後來我上了小學,快樂地成長著。轉眼到了初三,我真的掉進了痛苦的深淵,因為一個男生使我萌發了“愛意”。我開始非常想與他交往,很快我的成績明顯下降。我意識到這樣不行。以後我就總躲著他,慢慢地怕見到他,後來竟發展到不敢和任何男生交往,甚至怕所有的異性。到了高中我更是不敢與男生交往,因為我怕他們喜歡我,或是我喜歡他們,我甚至認為會喜歡任何一個男生。這都是我不願發生的事情。所以我把它關得緊緊的,但它非常頻繁地敲擊我的心靈,讓我活得非常痛苦。就在這時,我不經意間想到了小時候的經曆。我痛苦極了,感到自己是最不幸的女孩,開始用另樣的眼光看自己,我追求的那種純潔和完美被摧殘了!這樣的痛苦使我加劇了“心病”。我總是把那些認為不光彩的東西與自己聯係,不經意看到異性甚至同性的敏感部位,我便會生出無名的難受,我甚至在擔心自己是不是成了流氓?我第一次從電視上看到了一個細節,才知道男女性 交才能生小孩。我感到惡心極了,十幾年單純的認識被徹底否定,我好像得了一場大病。我的活潑沒有了,整日地沉默,憂慮抑鬱等不良症狀都來了。結果我高考落榜,開始了複讀。

現在,我還是被許多有關“性”的問題困擾。隻要這樣的問題閃過,我就以為大難臨頭了。每當它侵害我的時候,我會使出所有的知識和辦法對付它,可很少成功,反而揮之不去了。我覺得我的同學都是純潔的,絕不會想這些有關性的事情,所以我便認為自己不正常了。馬老師,我真的不知怎樣麵對這些低級的東西,因為我無法完全逃避它,我害怕它會使我的思想變得淫 穢。我怕那些腐朽的東西侵襲我,怕我不願發生的事情發生,甚至對一些有關“性”的詞語都敏感極了,都害怕極了。我簡直快要發瘋了,馬老師,您一定要救救我!

女孩的痛苦是由於沒有受到科學的性教育,讓童年的性經曆形成了心靈上的陰影所至。我在複信中寫道:當你進入了青春期之後,知道了所謂性 行 為,你把童年的性經曆和成人的性 行 為等同起來,用成人的性道德規範來評判自己童年的性經曆,認為自己不再純潔,是一個可恥的女孩,產生自慚形穢的消極心態。為此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你怕與男孩交往,正是自慚形穢的自卑心態的表現。這是你對自己童年性經曆采取了批判的態度,此其一。其二,你對自己的性 欲念采取了批判的態度。進入青春期,你的性意識開始覺醒了,於是,你萌生了對異性的向往,有了對性的關注,有了性心理體驗。但是,你對自己的性意識性 欲望采取了一種批判的態度,把性 欲念與純潔完美對立起來,認為是不光彩,不道德,甚至是淫 穢,是流氓。於是,你想盡辦法來壓抑它。但是,隨著你的成熟性 欲念不可遏止。這樣,你一麵是拚命地壓抑和批判,一麵是難以扼製的衝動和渴望。你說的“把它關得緊緊的,但它非常頻繁地敲擊我的心靈”,正是這一強烈的心理衝突的表現。強烈的心理衝突導致了你的“心病”。

女孩最需要的是進行認知調節。我的建議是:

首先是正確對待童年的性經曆。你的童年的性經曆就你這麵說隻是一種性 遊 戲。你當年還是一個不諳男女之事的娃娃。人在兒童時期會對兩性之間的差異產生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常常會玩一種性 遊 戲,或相互觀看或相互玩弄或相互磨擦生殖器。這種性經曆是實實在在的“玩”,是人的正常性 欲發育過程中的一個極其自然的現象,不同於成人的性 行 為,不存在性道德問題。當時你“隻覺得好玩”,“隻是覺得有人和我們玩就好”的感覺,才是最自然而正常的。何況幼年的性 遊 戲根本不可能從性生理影響你的性發育。

其次是正確對待自己的性 欲念。性不是邪惡。對於一個發育成熟的人來說,能夠體驗到性 欲念,不管這個欲念是怎樣的,都是性生理性心理發育正常的表現,沒有可恥,沒有低級,沒有淫 穢,更不是流氓,一點也不妨礙你的純潔和完美。反之,長大的男孩女孩沒有性心理體驗,卻不正常了。我們社會的性道德,主要是用來評判規範人的性 行 為的。隻要能夠理智的控製自己的性 行 為,就是一個有性道德的人。至於心中的性 欲念,不論怎樣想入非非都是沒有道德評價意義的,理應順其自然,完全不必刻意地壓抑。而且適當的性幻想還有助於心理健康。你的同學和你一樣會想到有關性的事情。真的,一點不騙你。當然,他們也和你一樣依然純潔。

最後是正確對待自己目前的心態。每個人都會有困擾自己的心態,誰能夠坦然相對,它就越容易不消自滅。你要學會和自己目前的心態共處,不必刻意去忘掉童年的記憶,不必刻意對抗內心的性 欲念,不必刻意壓抑現在的種種雜念。人的心理活動就是這樣奇怪,按照心理活動的逆定律,你越是想消滅一個念頭,它就越頑固不化;你一旦順其自然了,它反而容易自行化解。

這樣看童年的性 遊 戲,看現在的性 欲念,看目前的心態,你的心就會逐漸恢複了安寧和平和,你就會很快地走出童年的陰影,也就告別了痛苦。

給女孩的信寄出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對女孩,我有意淡化了家庭教育給她的影響。然而,女孩心靈的傷害究竟來自哪裏?家庭性教育不正是值得我們深深反思嗎?從女孩的訴說中,我們分明看到,來自孩子的爺爺、媽媽、爸爸,來自家庭在童年給孩子的不科學的性教育。如果女孩在童年能夠得到自然的性啟蒙,如果女孩在青春期能夠得到科學的性指導,女孩還會蒙受這樣的痛苦嗎?性本自然,這幾乎是不用論證的。但是,多少年來,我們對兒童的性教育,似乎就是為著一個目標:讓孩子認定性是低級下流,是淫 穢墮落。當孩子們終於在我們的教育下形成了這樣的“羞恥心”的時候,我們的性教育似乎大功告成了。殊不知,當我們得意於成功的時候,有多少孩子的心靈承受著難以承受的重壓,而這重壓又是我們的性教育憑空給孩子們製造的災難!

童年的影響是深刻的。麵對孩子們難免的各種各樣的童年性經曆,我們該怎樣送給孩子一份真正的愛護?但願這位女孩的心聲讓我們警醒!

關注孩子的“同性依戀情結”

這是一個女孩的困惑:我是一個中學女孩。最近,我越來越感到自己有一些不正常現象,讓我非常困惑。我明明是個女生,可是我發現非常討厭男生,連跟他們說話都沒有興趣。相反,我卻非常喜歡女生,特別是我旁邊的那個比我大一歲的漂亮的女孩。她在的時候,我愛呆呆地看她;她不在的時候,我若有所失。當我和她一起玩的時候,特別開心;當我看見她和別人玩的時候,心中特別不舒服。在我的心中,她是那樣完美,那樣有魅力,使我常常有一種很想擁有她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一種說不清的滋味,特別地難受。這是為什麼?我是不是同性戀呢?我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男孩的困惑:我是一個男孩,您說我這是什麼毛病?我對一個男孩子感興趣。這種感覺大概是在初中的時候開始的。那會兒有一個男生很聰明,我經常向他請教問題。而且他肌肉發達,和他在一起很有一種安全感。逐漸地我們就熟悉了,成了好朋友。可是,後來我感覺有點不得勁,如果我們不再一起我就有點想他。中考後我們沒有考進一所學校,慢慢地就過去了。我經常責備自己:你難道想把他的感情獨享?甚至罵自己:你這不是同性戀嗎?您說我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我的心理谘詢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感情故事。這樣的感情故事不僅讓男孩女孩自身感到困惑,不少朋友一樣深感困惑:這些男孩女孩到底怎麼了?

其實,這樣的感情都不是同性戀,而是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戀情結”的反映。

從兒童期過渡到青年期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中,有些少男少女往往要經曆一個同性依戀階段。

心理學告訴我們,少男少女正處於不能沒有朋友的年齡,他們渴望友誼,急切尋找知心的朋友。同時,有的由於正處於對異性的排斥階段,有的雖然進入了兩性接近期但由於迫於輿論的壓力,異性學生之間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現明顯的男女生分界。在與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似乎是個“小妹妹”,渴望結識年齡稍長的能保護了解和愛護自己的同性同學,有些女孩則樂意扮演“姐姐”;有些男孩子似乎像個“小弟弟”,願意和見多識廣的人交往,並特別崇拜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學業有成的同性同學,有些男孩則恰好處處像個“哥哥”。這在青春期都是十分自然的。因為在這個階段,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異性之間的交往和親近最易受到同學們的注意和非難,而同性間的接近和親熱,則得到讚許和鼓勵,這種同性的友誼也就容易帶有愛慕傾向,進而出現依戀情結。

然而,青春期同性依戀畢竟與同性戀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決不能把學校裏男女孩同性間親密的現象叫作“同性戀”。所謂同性戀,不僅有其特定含義,還有生物學上的原因;而有同性依戀傾向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很快會發展到常態的兩性 愛慕,不會發展為同性戀。盡管如此,家長、老師對這類同性依戀現象也切不可等閑視之。首先,由於少男少女進入了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萌動是一種自然的力量,如果他們不能通過常態的兩性接觸和交往來滿足性心理的需求,同性之間的一些親密接觸便起到了緩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緊張的替代作用。強化的結果,性 行 為與性對象建立了神經聯係,於是,性傾向就出現了混亂而指向了同性。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很容易發展成同性戀或影響婚戀。再有,同性依戀對孩子身心發展可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同性之間過分地依戀,將自己困於狹小的人際交往圈子中,就容易產生社會交往的不適應感,使孩子喪失獨立性和完整人格。

麵對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戀情結,我們應該怎麼辦?首先是進行交友指導。要及時引導孩子怎樣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讓孩子學會正確交友,珍惜友誼,這是防止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產生同性依戀情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其次是耐心說服疏導。一旦發現他們有過分依戀同性的苗頭,不要驚慌,不必著急,可在溫馨親切的氣氛中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鼓勵孩子加入到同齡男女孩的群體中去,擴大交往的範圍,多交朋友。最後是加強性的指導。及時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特別是青春期的性教育,使孩子消除對性的神秘感,從道德與心理上自覺抵製不良的行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同性依戀情結的萌生和發展。

當這個話題將要結束的時候,我的心還是有幾分沉重。生活現實中,至今還有那麼多人對男孩女孩的異性 交往,總是看不慣,總是不放心,而對男孩女孩的同性 交往卻極少有人想到有什麼不合適。可是在心理谘詢師看來,男孩女孩隻會和同性 交往或是過於密切才是讓人更擔心的事,一旦出了麻煩比和異性 交往的麻煩要大得多。因為,男孩女孩異性間的適度交往是必要的生活環境,是他們性心理發展以及整個人格的發展的土壤和陽光。人際交往模式的異常必定會導致人格的異常。家長朋友們,我們應該給男孩女孩創造適宜的人際環境,指導他們形成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不要對男孩女孩的異性 交往動輒指手劃腳,攔追堵截了。

男孩為何與母親相互依戀

不管您信不信,心理谘詢中有過這樣真實的個案:

一個17歲男孩在電話中述說了他與母親之間的事情。顯然,那個男孩有深重的罪惡感,不然他是不會打電話來的。在他父親出差不在家的情況下,他和母親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情……

一名18歲高三男生近來怎麼也學不進去,原來十分優異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他已經不能與心理谘詢師進行正常對話,經初步診斷是精神分裂症。而據陪同他來谘詢的親友說,他完全是被母親“害”的:因為他的母親與父親情感不和睦,母親一直與兒子同睡一床……

曾有一位19歲的男孩在谘詢中說,他對母親有強烈的愛戀。一次,他在給母親的茶水中放進安眠藥,想與母親發生性關係,因藥量小而未起作用,母親默默地拒絕了他,他便退卻了。可是他從此假期不敢回家見母親……

也許上麵的事例是特殊的。可是,男孩對母親有依戀傾向的事實卻有相當的普遍性。目前,在有些家庭中,獨生子與母親的關係容易過於親密。尤其是在父親工作忙碌忽視妻兒的情況下,有些男孩與母親事實上成了感情上的“情人”。

這不簡直是“母子亂 倫”嗎!

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結於“母子亂 倫”,應該說其中的心理學原因有很大程度的“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在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孩子的性要求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那裏得到滿足。女兒會對父親發生愛戀,愛父嫌母,叫作戀父情結。兒子會對母親發生愛戀,愛母嫌父,叫作戀母情結。弗洛伊德的這一學說後來受到了人們的批評,認為他的這一說法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我們也不能把戀母情結看作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理論,不能把它絕對化。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否它。特別是就我國目前的家教現實看更是如此。可以這樣說,“戀母情結”在我國當今的家庭中似乎有蔓延之勢,似乎我們要為當年的弗洛伊德老先生提供事實依據。

為什麼我國當今家庭中“戀母情結”有蔓延之勢?

近年來,由於獨生子女增多,男孩子尤其被格外嬌寵,家長一時一刻不敢放手,生怕孩子出什麼意外。如果隻是在意孩子身體健康還情有可原,而問題出在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養育方式上:有的男孩子一直與父母同睡一床,甚至父母的性生活也不回避較小的孩子;還有的男孩一直與母親同睡一床,而父親被冷落一邊,以至青春期剛剛到來便出現許多問題;有些中年的母親還會將母子間的親昵津津樂道,說到兒子必須撫摸她身體的某些部位才能入睡,說到兒子如何離不開媽媽,“賴”在母親的床上不走,口氣中似乎是認為孩子在“撒嬌”,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不好。

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在十一二歲之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隨著性意識的萌動,難道男孩子會對母親——一位成熟的女性的身體無動於衷嗎?如果青春期朦朧的性衝動指向自己的母親,難道不是我們現代人的一種莫大的悲劇嗎?

由此看,我們今天家庭中的“戀母情結”的成因,與弗洛伊德對“戀母情結”成因的有所不同。我們今天的“戀母情結”是錯誤家教的產物,或者說是由於母親對兒子的過分愛戀造成的,套用弗洛伊德的話,也許可以說是母親的“戀子情結”誘發了兒子的“戀母情結”。所以,對這種現象不妨叫“母子互戀情結”,這是我們要特別當心的一個母子關係的“怪胎”。

“母子互戀情結”的後果是可怕的。極端的危害便是釀造成如前文事例那樣的悲劇。由於“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在家庭中即使已經發生類似的事件,一般不會向外人透露。但心理谘詢的實踐看,類似的個案不在少數。更為普遍性的危害是嚴重影響男孩子的個性發展。由於母親過分的愛憐,男孩的心理幼稚,依賴性強,孤僻不合群,不會與同齡人交往,缺乏男孩子的陽剛之氣。在我的家教谘詢中就遇到過幾個長不大的男孩。他們都是大小夥子了,心理上卻跟幾歲的娃娃一樣,幼稚得很。經了解,他們有一個共性:都是和母親一個床上摸著母親的乳 房睡覺長到十多歲的。當他們的母親為孩子長不大而憂慮的時候,我簡直有點為她們慶幸呢:他們的兒子到底沒有把自己朦朧的性意識的對象指向自己的母親呀!

相反,總觀我們的家教,還是看到更多的父母特別是那些母親們是睿智而富於遠見的:他們對3歲以上的孩子就開始培養其獨居一室的習慣;他們對孩子說:你長大了,要上學了,應該有自己的小天地,給你布置一個屬於你的小房間吧,要鍛煉能夠一個人睡覺,不要再依賴父母;他們態度堅決,教育得法,孩子的獨立性逐步增強,並很快適應這樣的要求;他們特別是哪些母親們懂得怎樣才是對孩子的真愛。

走出“母子互戀情結”的誤區,讓我們都來學會給孩子以真愛吧。

女孩為何與父親特別親近

一位家長朋友給我寫信介紹了他們家中讓人困惑不解的故事——

我是一位孩子的母親,也是您的忠實的讀者。今天有個問題請教您。我的女兒從小就表現出親父疏母心理,和她父親特別親近,卻不大願意和我在一起。那時沒拿這當回事。隨著歲月的增長,現在女兒已經十多歲,是一名中學生了,進一步變得戀父厭母,並表現出愛的獨占欲。就說那天,她父親出差回來,給她帶了些吃的、用的。她高興地摟著她爸,吻個沒完;後來,她看到她爸也給我買了衣料,便大吵大鬧。我和她爸一時傻了眼,麵麵相覷。我們感到很奇怪。我女兒這是病嗎?應該怎麼辦?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事,一幕悲劇發生了,人們還不知是為什麼。這位母親講述的故事就是這樣的極容易演變成悲劇的劇目。這雖說不是很多,卻也時常在一些家庭上演。因而讓不少家長感到困惑和擔憂,這位母親的來信訴說的正是這樣的困惑和憂慮。於是,我趁晚上有空當即給她回信:

女孩親父疏母的情緒,心理學上叫作“戀父情結”。戀父情結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在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孩子的性要求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那裏得到滿足。女兒會對父親發生愛戀,愛父嫌母,叫作戀父情結。兒子會對母親發生愛戀,愛母嫌父,叫作戀母情結。我們不能把戀母情結看作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理論,不能把它絕對化。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否它。一般說。女孩在3~5歲時常會表現不同程度的戀父反母,但大多會隨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消失。如果到了青春期前,還表現對父親的情 愛獨占欲,那就成了問題了。心理學研究發現,戀父情結不能及時化解的原因有兩條:一是戀父情結多出現於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過於親近而母女親近不足的家庭,這是客觀的環境方麵的原因;二是戀父情結者性格多內向,且多有嬌氣,這是主觀的個性方麵的原因。

戀父情結不能及時化解結果往往很糟糕:會阻礙女兒與母親和同齡人的感情交流,進入青春期後會妨礙與同齡男性的交往,進一步會影響到與同齡男性的戀愛結婚,即使結婚了,夫妻感情也難深篤,有的往往為此而釀成婚姻和家庭的悲劇。

你們對此問題有了今天的重視是可喜的。對女孩的戀父情結應及時采取措施。應該說在一些家庭中對此還沒有足夠的重視,甚至有的家庭絲毫不以為這是個應當防範的問題,還為此而津津樂道。現在,你們的孩子已經十多歲了,當務之急關鍵的是對孩子進行社會性別角色再教育,促進其性別角色的進一步的社會化。具體做法,一是幫孩子解決認識問題。可以給孩子講解,可以和孩子討論,可以介紹給孩子一些有針對性的讀物,可以引導孩子學習別人的性別角色表現,等等。二是幫助孩子學會正常交往。一定要逐漸減少女兒與父親接觸的時間,擺脫她對父親的依戀,增進她與母親接觸的時間,幫助她走向同性同齡夥伴,進而走向異性同齡夥伴。

相信你們全家合作,共同努力,一定會為女兒將來的婚戀幸福鋪一條灑滿陽光的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